2015年6年上海拍牌成

作者:郦国义

这种探索,就我国电视剧对文学名著改编的传统做法而言,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其实,这样的“取材”方式在我国传统戏曲的创作和传播中并不罕见

穿越四十多年时光的文坛佳话

“上海出品”的电视剧《人生之路》脱胎自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最近在央视播出。

《人生》首发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收获》当时的主编是巴金。这本大型文学期刊是全国“四大文学名刊”之一,尤以发表小说佳作著称。路遥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人生》是我三年苦熬的一部作品。”而它在《收获》的刊发过程,远比几年后他的《平凡的世界》发表所经历的曲折要顺利得多。《人生》奠定了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自此,路遥和路遥的作品与上海结缘。

《人生》发表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又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文汇报》就此组织了对《人生》的讨论,这场争鸣又扩及《上海文学》等文学刊物,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对作品更为广泛的关注。

在小说最后一章,路遥注明了“并非结局”这意味深长的四个字。评论家蔡翔教授当年刚从大学毕业。他参与《人生》讨论的一篇评论,被路遥视为“是站在一种哲学的高度来评价人物的”。这篇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一场个人命运的悲剧结果却推演出一个社会变革的主题。”两位文学知己的思想火花,三十多年后在上海得到呼应。

2017年,上海一位青年女编剧萌意要延续尚未结局的《人生》故事,拟在荧屏上展现高加林面对社会变革、来沪奋斗的人生之路。这个立意、这个项目得到了上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还组织了北京、上海、陕西等省市的多位专家为其“把脉”献策。《人生》在沪发表四十多年后,路遥笔下的人物高加林和他的伙伴们进入了荧屏中的上海,他们是千千万万早已在上海参与大都市建设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的代表。此番路遥作品与上海的再度结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对优秀文化的厚爱与传承。穿越了四十多年时光的这段文坛佳话,是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情怀在新时代的生动叙事。

“取材”的大胆探索和尝试

“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这是电视剧《人生之路》的片头说明。从编导发表的创作阐述和目前荧屏呈现的情况来看,原著发生在陕北的故事情节在电视剧中所占的篇幅接近一半,电视剧的后一半延续原著文脉进行了拓展和扩充。《人生之路》沿用了《人生》的基本人设,又汲取了小说的不少情节素材,并对原作的故事作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和丰富,旨在运用电视剧的艺术样式来呈现高加林、刘巧珍等一代农村青年从农村到城市,立志改变人生、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历程。

应该肯定的是,《人生之路》对《人生》的续写,沿袭了路遥原作的思想内涵和文学基因,尊重原作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保留了精彩的故事桥段和生动细节。尤其是电视剧前半部分对原著的呈现,添加和丰富了诸多情节和细节,但不失原著的主旨,且具有观赏性。

这种探索,就我国电视剧对文学名著改编的传统做法而言,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其实,这样的“取材”方式在我国传统戏曲的创作和传播中并不罕见。不少戏曲传统剧目对古代文学名著和元明戏剧名作的汲取和承续,往往都采用类似的方式。如此创作呈现的剧目也是水平各异,其中有不少成为传世的佳作。

《人生之路》对原著的文脉延续、拓展和丰富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为了给后半段剧情的发展做好铺垫埋下伏笔,对小说原作的有些情节作了改动或丰富。例如,原小说中高双星顶替高加林当乡村民办教师的情节,变成了高双星冒名顶替高加林到上海读大学。这个情节改动颇大,初看确有突兀之感,然而这样的改动实际上是编剧为了营造一个贯穿全剧的剧情之梗,以增强连续剧的悬念。而且,此举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塑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电视剧对高加林当民办教师那段生活的刻画也较为精彩,有的看似“闲笔”,却别有寓意。有一场戏:根据高加林的创意安排,学生用家里闲置的破旧家用器皿和农具布置校园,顷刻间让破落不堪的校舍增添了艺术气息。这是高加林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播下了美育的种子!这个细节可谓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其二,电视剧把故事的后半部分延伸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这个大都市给年轻的奋斗者带来了更多的人生选择,承载了高加林和他的同伴们更多的人生故事,是他们的诗和远方,他们对新生活的追求在上海有了更多的形象展示。

其三,在荧屏上艺术地展现上海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也是编导们的愿想。高加林经过招聘考试进入报社继而成为业务骨干的经历,刘巧珍与付阿婆的相识、相知、相惜的故事,当年在上海都有类似的生活原型。还有高加林、刘巧珍来沪后结识的那些“新上海人”朋友,他们互帮互助的挚情、奋斗励志的精神面貌,凸显了上海人的形象和城市精神风貌的亮色。

面对观众与时俱进的审美考验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曾经这样赞叹《人生》:“路遥写出了亿万中国人的经验、他们的心、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痛苦。当我们拿起《人生》的时候,我想亿万人都会觉得这说的是我的事,是我的情感。”如今,《人生之路》不仅要用电视剧的艺术样式传递《人生》给读者的这份共鸣和震撼,还要在荧屏上延续《人生》主人公们进入大都市后的心路历程。如何努力用精湛的艺术和精良的制作呈现这故事、呈现其精深的思想内涵,这是对编导和所有演职人员的考验。

那些仅凭颜值吸引眼球的流量明星,承担不了陕北高原青春儿女的这份厚重。阎建钢导演说:之所以选剧中这些演员,是因为“外形合适、演技过硬,缺一不可”。其实他们还有对名著的感悟、对演艺的敬业。《人生之路》的演员们担当起了这份演绎《人生之路》的重任。

陈晓的形象是否符合《人生》中的高加林?正如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判断。陈晓饰演的高加林,与《人生》在笔者心中留下的印象是相近也相似的。高加林这个人物心灵的痛苦、焦灼和煎熬,尤其是他那百般艰难之中仍不失奋斗之心的坚韧不拔,陈晓都演绎得相当充分。稍有不足的是,有些戏份陈晓略显紧张、张弛不够自然。

扮演刘巧珍的李沁饰演过多个形象跨度很大的角色,类似巧珍这样的角色却还是首次饰演。不过,她没有辜负路遥自己笔下最喜爱的这个人物。是《人生》的巧珍,让活跃在多部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的李沁,向观众充分展示了一个可称之为“性格演员”的潜力。

特别应该为之点赞的是,扮演村主任高明楼的林永健,这是他为观众奉献的一个颇值得观赏和品味的人物形象。高明楼既是一个受到村民认可的村主任,又是一个对高加林的人生造成严重侵害的罪人;他作了恶,但他还有恻隐之心,常为自己的恶行内疚不已,不时想给高加林家一点补偿;他的作恶动因,本是为了儿子的前程和自己晚年的安乐,但此举使他常常担惊受怕、忧心忡忡,连儿子都常年不能回家,反而难享天伦之乐……饰演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揭示如此复杂的性格,呈现这般复杂的感情交错,林永健可谓举重若轻。他表演生动自然,呈现了这个人物的多重复杂性,显示了深厚的艺术造诣。

《人生之路》的制作团队意识到观众审美水平的与时俱进,力求制作精良,努力运用日趋丰富成熟的制作技能和多种视听表现手段,追求艺术意境的营造。该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以往其他影视剧作品中尚不多见的陕北风貌。剧中主人公生活奋斗的环境都以自然实景配以人工搭景入镜。村落民居根据原来的样式重新搭建,这村舍与大自然的山川风光融合在一起,再加上精心运用的大远景、全景、俯拍、航拍等多机位的拍摄,让观众沉浸在一种类似观赏风光艺术片的视觉感受中。导演和摄影的匠心旨在揭示:陕北的高山大川,这片宽广肥沃的黄土地正是高加林、刘巧珍们不屈不挠、奋斗不止的精神象征和力量源泉。

与路遥名著结缘的启示

这是路遥作品和上海的又一次结缘。2015年,上海根据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取得成功。而这次《人生之路》也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这是路遥的名著给这两部电视剧提供了丰厚的文学滋养和思想的力量!

这些年来,上海的文艺创作,尤其是“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创作,把“讲好中国故事”视为己任。精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华儿女的风采,成为众多创作项目的追求。近年来,荧屏上出现了《觉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间》等一些精品力作,都为上海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借鉴。“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这一创作规律,为越来越多的上海电视人所遵循,引领了“上海出品”的成功之路。

脱胎于路遥名著的这两部电视剧获得关注的关键,首先是“找准了选题”。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之后,2018年上海还出品了根据阿奈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这部同《平凡的世界》一样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都以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作为时代背景,将目光聚焦于时代潮流中的弄潮儿和奋斗者。这三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观众与之朝夕相处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那些充溢人间烟火气息的“中国故事”深接地气,远离“悬浮”,从而赢得了观众极大的共鸣。正是普通劳动者谱写的奋斗史诗,给观众增强了精神力量!

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路遥是人民的作家。路遥的创作、路遥名著与“上海出品”结缘的成果都启示我们: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定要更虔诚地尊崇人民的情怀,将焦点对准人民大众,更多地以人民大众为主角,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风貌,努力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抒怀,为时代讴歌。这是我们文艺创作的时代重任。自然,这也是我们对“上海出品”的期盼!(郦国义)

来源: 解放日报

2015年6年上海拍牌成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丽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