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乐亭大鼓的艺术流派#唐山头条#
关于唐山乐亭大鼓的主要流派问题,民间说法不一。有的人说,凡是影响较大,并富有独特风格的著名演唱家,都可以谓之一派。也有的人说,乐亭大鼓的艺术流派,可以分为“东路”和“西路”两大流派。.“东路”,以乐亭为中心,以韩香圃为代表。“西路”,以滦县(包括现在的滦南县)以西的唐山为中心,以靳文然为代表。
对于以上这两种说法,应该怎么看呢?我们认为:“东路”“西路”之分,是因为就其唱腔的特点不同、风格有异而提出的。这样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如果就历史上那许许多多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的著名演唱家们来说,就实难以用两大流派来概括了。因此,这里仅就以上两说的实际情况来作一介绍。
前面已说到,自从温荣把木板改为铁板、并加入三弦伴奏之后,乐亭大鼓就基本形成了。当时,在温荣的徒弟之中,数陈际昌和齐祯的艺术造诣最高,影响也甚大。这样,两个人均可说是自成一派。
陈际昌,字丰盛,绰号“陈活埋”。是乐亭县龙王庙村人(据推算当为1837年生人,卒于1891年,相传他是秀才出身),善唱“子弟书”。他在“子弟书”的旧调基础上,创造了大口调及紧打慢唱等腔调。现在的“四大口”唱腔,就是他所创的。他在行艺中、经常出入于乐亭县的崔、刘、史、张四大封建势力的家宅,专事堂会演唱。他的唱腔,是慢而悠长、俏而入情。特别是《骂城》一段,为人叫绝。他自己又能编词配腔。他演唱的“子弟书”共有五、六十段,为乐亭大鼓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曲目.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个把乐亭大鼓首次传入我国东北地区的
著名艺人。中年时,他曾赴长春演唱,晚年,逝于东北的 双城堡。
陈派(陈际昌)的继承人尚小安、翟子芳,都是有影响的艺人。特别是尚小安,在其师的传授下,曾创造了昆曲尾子和摇板唱法。
齐祯,艺名德恩,号尊义,是乐亭县新寨村人(生卒年当在1850-1940年间),善说大书及中篇。他演唱的《回杯记》和《颜查散》(均为十二回本),语言精湛,实口实词,颇有艺术性。
他的嗓音好,在表演上,讲究发头卖相,在动作上,注意眼神手式。他曾创造了小口调(如八大句、流水及许多腔调),为后来亭大鼓音乐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齐祯,对于乐亭大鼓的发展,贡献是突出的。在听众中,影响也很大,被誉称为乐亭大鼓界的“老尊”。其弟子,有现代乐亭大鼓东路流派的代表者韩香圃。而西路流派的代表者靳文然,也曾受过他的指导。
戚用武,字宗周,书场绰号“压三珍”。他是今滦南县戚庄子人,约生于1880年前后,卒于何年不详。
戚的嗓音粗壮响亮,类似京剧中的“黑头”音色。但他极会控制声音,小则轻柔婉转,情如流水。大则声如宏钟,震人肺腑.在咬字上,吐字清脆,犹如爆豆,一气呵成。他还善于使用节奏的巧妙变化,多用朵字贯口,流利自然。在表演上,形象逼真,功架地道,以演唱三国段闻名于鼓界。待别是他的《单刀会》,真是令人叫绝。另外,他还有一种优长,就是对于其它如妹艺术的优点善于吸收,“平谷调”“西河调”,或“京韵大鼓”中的华腔秀调,他都能溶入自己的唱腔中来。因此,他的花腔花调很多,是一位多才的艺术家。
戚派的传人中,有靳文然、戚文峰等,都是乐亭大鼓界的名家
戚的师承何人?说法不一。一说是冯铁板(冯福昌;今滦南县坨里村人),一说是柏各王(柏各庄王老德)。
胡绍兰,是一位最早打开铁路沿线书场的乐亭大鼓名艺人。从汉沽到山海关一线,颇负盛名。他在唐山庙会上演唱时,儿十里以外的群众,都赶来听书,可见其影响是很大的。由于他的嗓音苍劲,所以,在演唱时多走高腔,并讲究唱法技巧,善用丹臣之气。因此,许多艺人都愿意学习他的腔训。
他行艺中的一项最大贡献,就是把乐亭大鼓这一民间艺术发展到了西部城市,并带动了许多艺人,由乡村进入城市演唱而推动、扩展了它的流动面。
胡先从师姚玉科(艺名成德),后又跟今丰南县孙家坨的名艺人孙万亭学书。其传人,有其义女单淑敏,曾在唐山演唱,红极一时。后往关外演唱,继承了胡派的艺术风格。
唐子阳,唐山市郊区唐家庄人。从师于滦县葛庄的孙德(艺名玉山),成名于抚宁县,在听众中的影响很大。听众曾这样说:“王画的影(皮影),唐子阳的书(说书),花鞋(艺人的绰号)的喇叭,这是再好也没有的了。”
唐子阳的艺术,不仅在抚宁一带成为“三绝”之一,在滦县和乐亭一带,也很有名。他善说大书,重白口,吐字清晰,一字不苟,在表演上也是富有创造性的。他演唱的《千里驹》、《回杯记》、《扬州夺印》、《隋唐外史》都是拿手“活儿”,有较高艺术性。
靳文然,原名靳成彬,字质儒(文然是艺名),是今滦南县新营村人(1912-1964)。自幼酷爱乐亭大鼓,先拜师丁韵清(迁安县丁官营村人),后又拜“压三珍”戚用武为师, 也曾受过齐祯的指导。由于他能广采众家之长,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弃短,刻苦钻研,几十年辛勤艺术实践中, 发展了乐亭大鼓艺术,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靳派唱腔, 被誉之为现代乐亭大鼓西路流派中的代表人物,
靳派唱腔的特点是:律律婉转,柔美细武,起伏跌宕,节奏灵巧多变,表演形象逼真,声情并茂,富于时代感, 在唱法上,讲究气出于丹田,声出于脑后,重喷口,气口,以字润腔, 字正腔圆,巧用鼻音收韵等。在表演上,讲究善、怒、哀、 乐、悲,摔打眉毛皱等等技法。
靳文然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旧调老腔必须“ 反起板落”的陈规,改造了前期的“四大口”唱腔,而采用“花板”演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 他还吸收了京剧的板式结构,来丰富了乐亭大鼓的板式。并增添了二六板、快板等新的板式。同时,还创造了四平调的连环甩腔。 由于他善于运用调性与调式的交替变化等技法,大大加强了唱腔音乐的表现力 ,能较深刻地表现故事内容及人物形象。
都经过精雕细琢,因此,篇篇都具靳善唱小段,每个段子,《闹天宫》、《天水关》、小有特色。他演唱的《双锁山》、《小姑狠》、《十问十答》、《貂婵进帐》、《拷红》、 《水漫金山》、《双玉葬花》等, 都已成为乐亭大鼓说唱艺术中的名篇。他自编自演的新段有《听窗根》、《粪状元》等,也都是优秀书段。靳的弟子,有贾幼然、刘少然、肖云霞(女)等, 继承、发展了靳派的艺术精华。
韩香圃,乐亭县北庄坨村人(1895一1980),满族,他在背年时期,就弃商学艺,初曾受到陈际昌的指导,学唱“子弟书”段,后又正式拜了齐祯为师。 他一直在乐亭一带行艺五十多年,是乐亭大鼓东路流派的代表人物。
韩派唱腔的特点,是质朴、刚毅,吐字真切, 调满腔圆,节奏简明,板起板落。唱词要求严谨规格,仔细推敲, 精雕细琢,绝不因词害曲,而严格保持了其师齐祯的演唱特点。 他所演唱的“凄凉调”,如泣如诉,催人下泪。晚年时期, 他整理了十几个腔调,为乐亭大鼓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他所演唱的《回杯记》、《错断颜查散》( 十二回本)及《包公案》等,皆为死口实词,十分精湛。其段书, 有《骂城》、《十问十答》等,均富有特色,是韩派的代表作。解放后,他还热心编演新书《烈火金刚》等,在听众中很有影响。
其弟子张学圃、韩志学、王立岩等, 都是韩派唱腔的继承人。除上述流派的代表人物之外, 也还有一些影响较大而又具有艺术特点的著名演员。如位于“三珍”(徐珍、郑珍、 张珍)之冠的徐珍(滦县古马庄人),及其传人张国义、 三代传人康小顺(女),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就在林西一带唱红, 很有影响。特别是康小顺的《秦雪梅吊孝》和《六月雪》,均成独家名 书"。另外, 像最早进入唐山市演唱的著名艺人郑庆先和陈焕等人, 他们也在乐亭大鼓的扩展和艺术的提高上, 付出了艰巨的努力,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总之,我们认为:在乐亭大鼓的流派问题上, 如果只分为“东路”、“西路”的话,那么,温荣、陈际昌、 齐祯、韩香圆,及其传人,则可做为东路流派。而冯福昌、 威用武、胡绍兰、唐子阳、靳文然,及其传人,则可做为西路流派。 这两大流派的唱腔,总体上倒没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差异在于; “东路”唱腔,是继承了早期唱腔的特点,更重视腔调的运用, 而具有古老的传统韵味;“西路”,则是在原来的传统基础上,经过大胆革新创造,发展了原有唱腔,丰富了行腔和唱法上的技巧,使其更富于时代感。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说唱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曲调优美,唱腔婉转,板式丰富,表演真挚亲切,很是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辛集老兵视线整理
20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