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仍将是大豆需求增长主要来源,巴西和美国都无法单方面满足中国对大豆的需求;这两个国家也很难开发出新的大豆市场替代中国的进口规模
文 |《财经》记者 王晓枫
编辑 | 郝洲
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位于巴西内陆,这里曾因淘金热一度繁荣,随后又经历了衰败和被遗忘。如今,这里成为巴西大豆主要产区,繁荣的大豆贸易让当地人觉得逝去的黄金时代又回来了,大豆成为他们眼中的“白色黄金”(White Gold)。
用“白色黄金”比喻大豆并非过誉,大豆被称为“世纪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位于世界农业贸易的金字塔顶端。它是从药品到化妆品等数百种产品的生产原料,也在人类饮食结构中扮演重要作用,作为牲畜、家禽甚至鱼类的主要饲料,大豆最终转化为动物蛋白质,由人类食用吸收。
与北半球不一样,巴西大豆播种季从9月陆续开始,马托格罗索的农民已差不多完成播种,这里的大豆占巴西大豆总出口量30%,运往中国的比例更是在今年超过70%。远高于往年的大豆出口量让他们非常期待明年的收成,然而这种期待中也夹杂着焦虑,因为他们很清楚,虽然大豆不会像黄金那样被耗尽,但若要维持这种繁荣则必须依靠中国买家的稳定大宗订单,因此他们密切关注中美贸易谈判的结果。
维克多·桑切斯(Victor Sanches)是当地一家农场主管,他说,“如今只要中美一谈判,我们的神经就紧绷,只要中国从美国买大豆,就会对我们造成重大打击。”辛瓦尔·朱尼尔(Sinval Junior)是大豆仓库工人,他也有同感。“如果没有中国买家,情况会变糟。我们每天都看新闻,担心中美达成贸易协议,我们的全部生计都押在大豆上。”朱尼尔说。
巴西豆农的“黄金时光”
持续18个月的中美贸易争端对于巴西农民来说,是黄金时光。作为竞争对手,美国大豆出口协会(USSEC)首席执行官苏健(Jim Sutter)对《财经》记者无奈地表示,“巴西农民从贸易战中受益,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和其他国际投资者对他们的大豆产品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劲需求。”
长期从事中巴农业贸易研究的巴西里约联邦农业大学教授李想(Fabiano Escher)也坦承,巴西大豆行业确实在利用中美贸易战。他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实施的关税反制措施减少从美国大豆进口量,增加从巴西进口量。从短期来看,这对美国大豆种植者不利,对巴西大豆种植者有益。
巴西和美国输华大豆此消彼长引发国际大豆贸易流向剧变。“中国从美国减少进口,增加从巴西等南美国家进口,南美国家则从美国进口大豆补量,美国大豆则增加对欧盟国家出口量,这在以往很少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司伟对《财经》记者解释说。
过去20年间,全球大豆贸易高度集中,形成中国、美国和巴西“三国演义”局面。巴西和美国都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以贸易争端前的2016/2017作物年度为例,巴西和美国总共占据全球出口量83%,分别为6300万吨和5900万吨大豆,第三名阿根廷的出口量仅为680万吨。两国将绝大多数大豆出口到中国,美国和巴西的出口大豆中分别有61%和77%销往中国,美国和巴西对中国的出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三分之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就中国市场而言,巴西可以说是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美国中情局(CIA)1973年就在一份机密备忘录中预见,巴西会成为美国大豆出口的最大威胁,并终将影响美国豆农收益。这一担忧近年来逐渐成为事实,巴西不断扩大输华大豆优势, 2013年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地。巴西对美国市场份额的蚕食在中美贸易争端开始后变得更加明显,甚至有打破交替占据中国大豆市场传统模式的趋势。
巴西和美国大豆原本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分处于南北半球的巴西和美国具有相反的大豆生产和销售季节,一般来说,巴西大豆收获时间为3月和4月,对中国的出口季从5月延续至9月。之后美国大豆接手市场直到来年3月,美国大豆收获时间为9月至10月,对中国的出口季节一般从11月开始。
这种季节性模式在中美贸易战爆发后被打破,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海关数据发现,在2018年北半球大豆销售季中,巴西替代美国向中国出口大豆,因为中国对美国大豆施加的关税在当年6月生效。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3月,中国总共从巴西增加进口1150万吨,从美国减少进口2170万吨大豆。与此同时,美国向欧盟、埃及、伊朗和墨西哥等国出售大豆,但仍不能抵消对华出口下降的数量,从2018年9月到2019年2月,美国大豆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210万吨。
不仅销量锐减,美国大豆价格也遭到重创,一度跌至300美元/吨,与巴西大豆价格差甚至达到28%。巴西巴拉那瓜港大豆交易价格显示,巴西大豆价格在2018年10月底上升至420美元/吨,当月对华交易量达到600万吨。
为了遏制巴西,特朗普12月初宣布将恢复对巴西和阿根廷出口钢铁和铝加征关税。在美国媒体看来,巴西成为中国采购大豆及其他农产品的替代供应来源,抢占美国农民的市场占有率,而农民正是特朗普竞选连任的主力选民。
特朗普此举恐收效不大,因为巴西雷亚尔目前正在贬值,再加上来自中方的需求上升,这会更有利于巴西大豆出口。很多巴西大豆种植户选择增产,即便面临运输和投入成本上升等问题,因为他们想要拿下输华大豆市场全部份额。有分析师甚至预测巴西2019/2020年度大豆产量可能达到1.24亿吨。
中美贸易协议谁喜谁忧?
然而,创纪录的产量也让巴西种植者看到隐忧,因为中美两国若达成贸易协议,中国重新购买美国大豆,巴西方面的增产可能变为多余的库存。如今这种担忧恐成现实,12月13日,中美就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表示,协议实施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将大幅上升。
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无疑会为全球大豆贸易再添变数。李想指出,中美签署协议后,巴西大豆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减少。因为巴西大豆出口商过度依赖一个主要进口市场——中国,这很脆弱。在他看来,协议会让中美大豆贸易恢复到贸易争端前的水平,这不仅对巴西大豆行业和巴西农民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也对就业和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不利。
贸易争端带来的变数给大豆贸易参与者都增加了不可避免的风险。正因如此,深谙大豆贸易规则的美国大豆协会(ASA)会长穆荣(Ron Moore)对《财经》记者表示,贸易争端无赢家,虽然某个国家的出口会短期增长,但大豆的整体贸易已经中断,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贸易模式。穆荣强调,除非中美有解决争端协议,否则大豆贸易市场会一直被干扰。
虽然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会使中国恢复进口美国大豆,但恢复程度仍是未知数,中美两国官方都尚未公布协议中具体购买大豆的数量。巴西农业界担心,中美贸易协议会使巴西输华大豆在2019/2020年度减少1300万吨。但基于贸易惯性以及中美贸易争端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美国大豆产业很难从中国取得多于3258万吨(2017/2018年度)的市场份额,中国很多进口商已经在2019/2020年度的农产品采购过程中加大了对巴西大豆的采购力度。
“贸易争端前,中国就已避免对美国大豆的进口过度依赖,并寻找新的、更可靠的合作伙伴。巴西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会被巩固为长期性趋势,尽管可能会有周期性波动。很多中国企业在巴西投资和收购大豆领域企业,这都表明它们要与巴西建立长期贸易伙伴关系。”李想认为,虽然巴西市场份额会减少,但幅度不会太大。
据美国农业部估算,巴西大豆出口量将在未来增长3300万吨,将占据全球大豆出口市场增长的67%,这会进一步增加巴西大豆的市场优势。然而,巴西大豆一家独大也带来隐忧,即中国是否会过度依赖单一大豆进口源头,再加上巴西大豆出现了因追求增产导致蛋白质含量下滑和坐地起价以获取更多利润的负面情况,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担忧。巴西大豆价格跳涨令中国买家望而却步,今年3月,中国大豆进口单价平均为420美元/吨,而巴西价格为430美元/吨。进入4月后,巴西的大豆报价已抬至467美元/吨,而美国大豆仅为435美元/吨。到了10月,巴西大豆平均价格仍比美豆高出4%。
“从巴西进口这么多大豆,很容易受其国内政治格局改变的牵制,如果巴西出现政局变动,那么中国大豆贸易缺口将无法弥补。目前中国方面存在的大豆需求缺口有1000多万吨,虽然短期内供给平衡,但长期仍需要多元化进口渠道,发展其他来源。”司伟表达了这种担忧。
中国大豆为何不能自给?
(寻求进口来源多元化进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南美大豆领域公司培育新的进口商,以对冲中美贸易争端带来的风险。图/中新)
中美贸易争端为大豆贸易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中国寻求大豆供应多元化的进程。解决大豆供应最根本办法是扩大国内生产,但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作物,中国人口众多且人均耕地面积少,这使得中国很难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只能继续依赖进口。截至2018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约为1.27亿亩,排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
虽然面临不利因素,但为了振兴国产大豆产业,中国农业农村部仍在今年发布《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扩大东北、黄淮海和西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2019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000万亩,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大豆自给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2022年达到1.5亿亩。
在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支持下,预计2019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将实现连续四年增加,但如何扭转种植大豆不赚钱的局面仍有待观察。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曾对比中国黑龙江、巴西马托格罗索以及美国中西部产豆区的成本和收益,发现黑龙江地区种植大豆成本仍远高于美国和巴西。马托格罗索总生产成本约为56美元/亩(约合人民币392元/亩),美国中西部则是73美元/亩(511元/亩),黑龙江是97美元/亩(680元/亩)。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统计部门公布的2018年该市大豆成本调查分析与上述研究基本吻合。该调查分析也指出,双鸭山市大豆平均每亩总成本700.34元,比上年增加44.83元,增幅为6.84%。与此同时,利润下降,每亩净利润为-182.76元。相当于每种植一亩大豆,赔180多元,比2017年每亩亏损161元还多。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与土地成本的增加。
鉴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国在短期内无法完全通过自主种植来填补大豆需求缺口,因此仍需依靠进口实现供应渠道多元化,这其中就包括寻找大豆制品的替代品。
谁能替代美国大豆?
中国目前对大豆产品需求增长主要集中在豆粕,中国方面已经通过建立新贸易关系增加进口可取代豆粕的菜籽粕和葵花籽粕,减少猪饲料中豆粕的含量。不久前,中国与乌克兰签订了两项协议,从乌克兰进口菜籽粕。虽然豆粕类替代品可缓解燃眉之急,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司伟指出,这些替代品无法像大豆那样大量进口,只是零敲碎打,而且开拓新贸易途径也需要成本。
相比寻找替代品,寻找替代供应者是呼声更高的解决方案。阿根廷是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大豆供应方,今年阿根廷大豆出口中约80%都运往中国,总量超过600万吨。
中美贸易争端为阿根延的豆粕出口提供了机会。今年9月,阿根廷农牧渔业部宣布,阿根廷与中国已达成有关准许阿根廷豆粕输入中国的协议。这是中国首次向阿根廷豆粕牲畜饲料开放市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出口商称这是“历史性协议”。
阿根廷是世界第一大豆粕和豆油出口国,每年出口豆粕约3000万吨,去年豆粕出口额达91.97亿美元。中国每年消耗的豆粕数量达7000万吨左右,但一直未从阿根廷进口,因为阿根廷青睐的豆粕直接出口政策与中国所支持的进口大豆原料然后在本国加工成为豆粕的政策相冲突,中国更喜欢在国内压榨大豆,这样生产豆粕等产品的增值过程就可以在中国进行。
鉴于此,虽然中国已向阿根廷开放豆粕市场,但阿根廷Agree Market大豆交易商罗吉耶·基维特(RogierKievet)仍有疑虑,在他看来,即使中国可以进口阿根廷豆粕,中国一旦恢复进口美国大豆将会对刚刚形成的阿根廷输华豆粕贸易产生影响。
除了阿根廷,俄罗斯也被认为是可行的替代进口来源。今年8月,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在俄罗斯境内所有产区种植的大豆,经检验检疫合格后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是俄罗斯大豆的主要买家,俄分析机构APK-Inform公司数据显示,在 2018/2019年度,中国市场占俄罗斯大豆出口总额的93%。今年7月,俄罗斯对华大豆出口持续加速。不同于巴西和美国,俄罗斯种植的大豆是非转基因大豆,此类大豆多被加工成豆制品、调味品。
俄罗斯境内目前种植大豆面积为250万公顷,在8060万公顷的农田总面积中仅占3%。俄罗斯虽然有很大潜力成长为有竞争力的大豆供应国,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报告中指出,大豆出口国必须具备支持性农业政策、低成本土地、大规模农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物流基础设施等条件,才能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巴西花费30年时间来调整这些因素,才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主要大豆出口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熟的大豆供应国也不能一蹴而就,俄罗斯尚不具备高产量、成本优势和成熟的销售渠道这些优势因素。俄罗斯农业部一位官员曾在去年的远东经济论坛上告诉《财经》记者,俄罗斯对华大豆出口总量仅为每年60万吨左右,短时期内根本无法弥补美国大豆的缺口。俄境内运输成本高昂,中俄之间欠缺完善的联运体系,制约大豆低成本运输。另外,俄方也不希望只对华出口大豆原材料,而希望出口附加值高的豆油等加工产品。
为了改善大豆贸易供应链,中俄已经在多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借地种植”模式合作提升大豆产量。中国佳沃北大荒农业控股有限公司与俄方签署协议,将在俄滨海边疆区租用5万公顷土地种植大豆;在运输环节上,黑龙江航运集团与哈尔滨东金集团合资合作,共同建设抚远港务局粮食码头,改造同江港、黑河港,全面打通粮食回运大物流通道。俄罗斯远东吸引投资和出口支持署也在研究建设专业粮食码头;在加工环节上,佳沃计划在俄远东地区兴建一个年产能高达24万吨的大豆加工厂,生产大豆油。黑龙江省抚远县将打造对俄进出口非转基因大豆集散加工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在五年时间达到回运大豆百万吨。
寻求进口来源多元化进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南美大豆领域公司培育新的进口商,以对冲中美贸易争端带来的风险。李想指出,大豆贸易仍由美国跨国公司掌控,特别是“ABCD集团”——美国的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的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如今美国公司的主导权越来越受到中国公司挑战。中国企业不仅从巴西购买大豆生产商,推进垂直整合,还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仓库和港口码头及铁路建设。
“走出去”让中国企业增加对大豆贸易供应链的掌控,2014年,中粮集团收购来宝农业(Noble Agri)和购买荷兰尼德拉(Nidera)51%股权,实现从巴西和其他主要大豆生产国直接购买大豆并在国内加工为饲料,而不必与“ABCD集团”配合。一些中国企业还去巴西等国直接购买土地生产大豆。
“走出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欧美贸易公司在巴西等国从事压榨和大豆经纪业务已有几十年,行业运作机制早已确立,新人难以入场。另外,中企投资在当地培育的合资企业需要多年经营才能大幅增加出口,而当地法规和农业政策以及政局则可能突然生变,使中国企业的投资停滞或失败,例如,重庆粮油斥资57.5亿元人民币在巴西购买20万公顷土地项目就因土地政策变化而遭遇挫折。
“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大豆贸易是必然趋势,但采取哪种形式仍需探索,去南美收购土地种植大豆面临诸多法律、经济和政治风险,曾经在那里买地种植的中国企业吃了不少苦头。”司伟提醒说。
虽然遭遇挫折,但中美贸易争端给大豆贸易带来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促使中国企业加大对南美大豆生产国的投入,这种持之以恒的投入也许终将实现大豆贸易体系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美元向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人民币的转变。
再过三个月,巴西的大豆就要收获了,收成将直接决定明年大豆市场行情。在苏健看来,目前全球库存仍相当高,价格上行需要南美收成是小年,这将消耗部分库存。
随着中美贸易争端暂时告一段落,大豆贸易的“三国演义”也将一定程度上实现回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仍将是大豆需求增长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巴西和美国都无法单方面满足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两个国家也都很难开发出新的大豆市场替代中国的进口规模,其他国家也不太可能复制中国对豆粕和豆油的强劲需求、政府对大豆压榨投资的支持以及有利于大豆进口的关税结构。
(本文首刊于2019年12月23日出版的《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