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路上朝北的商铺及公司
1,从外滩到四川中路:
南京路外滩第一家,就是鼎鼎大名的和平饭店南楼。以前名汇中饭店,它是1906年由汇中洋行出资,在”中央饭店” 旧址上重建的六层砖石结构建筑,与外滩其他大楼不同,它的外墙没有贴花岗石,而是采用红砖清水墙面。楼内由美国沃的斯电梯公司在中国设计安装的第一部升降式电梯,曾经一度引起上海市民的轰动。上面是屋顶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样的凉亭(以后这种屋顶凉亭被许多建筑采用)。解放后它和对面的华懋饭店一样,因难以维持而申请歇业。以后曾一度被上海建筑工程局等单位租用,到1965年才重新恢复饭店业务,从属于和平饭店,直到今天。八十年代初期,我因亲戚结婚,有幸第一次走进大楼,真正是开了一次上海人说的”洋荤”。婚宴在底层举行,大厅四周的装修和摆设的豪华无与伦比,让我觉得如同出国一般,我想今天的五星级宾馆也难望其项背。和平饭店向西,有几个大玻璃橱窗,其中一个大厅曾经是上海市邮电局所属的上海电报局。再往西靠近四川路口,是几家不知名的商店,经营服装百货。
2,四川中路到江西中路:
紧挨四川路口是德大西餐馆。这是一家在上海属于档次比较高的西餐馆,它的顾客主要是有产阶级和高级知识分子。德大的照牌菜是”德大牛排”,该店擅长的就是烹饪各式牛排。它的另一个特色是日式火锅,日文:司盖阿盖。从六十年代起,我就在它的玻璃窗上看到这四个奇怪的字,后来才知道它是日本火锅的意思。德大的边上是一条弄堂,这条弄堂是上海滩上非常著名的旧货摊——中央商场的进口,在九江路四川中路口,也有一个这样的弄堂,它是中央商场的另外一个进口。整个中央商场其实占了沙市一路和与其垂直相交的沙市二路上的大部分店面,既有沿街的摊头,也有屋里开设的店铺。商场主要经营五金交电、电子元件、日用百货。六十年代(包括文革以后的几年),爱好无线电的学生大多会到这里来淘宝,因为这里的电子元件比正规商店要便宜许多。以上两条弄堂都可直通沙市路(四川路上的沙市路也是一个进口,它的路口是一个书报亭)。这两条弄堂是中央商场的修理部,各种专业的修理技师,聚集在弄堂两侧,有修理收音机、手摇留声机、各种电热器、中外钟表、打火机等等。这个修理部后来成为上海市的一个著名品牌,随着南京东路的改建,旧货摊已不复存在,但中央商场修理部却在全市各区建立了它的分部,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沙市路上除了旧货摊之外,还有一些小餐馆和点心摊,它们是附近商场职工就餐的主要场所。弄堂西边是著名的海达衬衫店。别看它只有一开间的店面,而且里面还有一个低矮的阁楼,但它加工的男式衬衫,却是一个著名品牌。海达不但销售成衣,还可以加工定制。我记得它的注册商标是一个繁体的"達”字,化为一条帆船的形象,而船的下面是用”海”字变形的海浪,这个商标在我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可算是注册商标中成功的典范。海达衬衫店西面,还有几家不知名的商店,到沙市二路口就是东海咖啡馆了,虽为咖啡馆,但在那个年代咖啡的生意比较清冷,所以它还提供西餐的服务。与德大不同,它的顾客主要是普通市民,也包括附近商场的职工。以供应简易快餐为特色,即色拉、炸猪排、罗宋汤和面包等。现在这里成了动迁后的德大西餐馆。东海的隔壁是一家西药房,解放前的店名为“老德记药房”。
3,江西中路到河南中路:
江西中路口,解放前是上海电力公司大楼,现在这里成了华东电力管理局。再往西是沙利文食品号。沙利文饼干、面包在解放前是同行中的上品,但是这家商铺很早就关闭了,在新闸路还保留了它的工厂。再往西是一个用铅皮作为广告墙的空地,解放前大家叫它”抛球场”,我想可能是一个与跑狗场、回力球场类似的博弈场所,文革时期成了上海市第六十七中学(该校校址在北京东路江西路)的体育场。走到河南中路口便是大名鼎鼎的老介福绸缎店。老介福曾是闻名全市的绸缎呢绒大王,它经营的都是价格昂贵的上等衣料,只有有产阶级和高级知识分子才会光顾这家呢绒绸缎店。直到今天,这幢五层楼的大楼仍伫立在步行街的东头,引人注目。
4,河南中路到山东中路:
河南中路口曾经有一家戏剧用品商店,这家商店的橱窗里陈列着亮丽的戏剧服装和各种戏剧道具,如刀枪剑戟等器械。每当外国游人走过这里,都会用新奇的目光驻足观看一阵,包括我这样的戏迷。因为没有条件进戏院看戏,站在这里观看一下戏服也可过过戏瘾。往西就是吴良材眼镜商店,它是上海眼镜行业里的龙头企业,这里营销的是高级眼镜、金丝边镜架、水晶镜片等。吴良材店面不大,楼下是商店,楼上是验光加工眼镜的场所,现在虽然已经动迁,但它的分店遍布上海各区。再往西走是一家钟表店,只有一开间的门面,解放前叫茂德利钟表行。在上海,眼镜店常常与钟表店为邻,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有待考证。隔壁是万有全火腿商店,原名金华火腿庄,也是同行中很著名的一家。门前的师傅常常在砧板上斩切火腿,站在旁边你可以闻到上等火腿的香味。那时火腿是有产阶级享用的高档食品,一般的工薪阶层,也会到这里来买其中比较便宜的火爪和滴油(火腿上、下两端的部位),大概化一元钱就OK了,用它们煮汤是上海人最实惠的吃法。走到尽头,在山东中路口还有一家小照相馆,解放前它叫英明照相馆,我记得文革期间曾更名为”英姿照相馆”,极有可能来自于毛主席”飒爽英姿五尺枪”的诗句。
5,山东中路到山西中路:
山东中路口,就是当年的大陆商场,后来改名为”中国国货公司”,于1933年开幕,因在报上亮出了“中国人爱用国货”的广告语,果然盛况空前。这家公司遂成为抵制日货,与舶来品竞争的民族企业。1938年后改名为慈淑大楼、1956年改为”东海大楼”。到五十年代末,大楼的部分改为上海市新华书店,有底楼和二楼两层经营图书,面积相当大,它分门别类地销售各类书籍,包括宣传画等, 它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家综合性书店。东海大楼楼上曾是上海市商业一局和商业二局机关,此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局级单位。朝西是一家西服店和一家金光绸布商店。这里还有一家小有名气的点心店——五芳斋面馆。现在享誉全国的嘉兴粽子是否出于这家面馆,我不大清楚。在我记忆里,这里除了经营面食之外,还经营各式糕团,却没有见过粽子。现在五芳斋搬迁到了云南南路美食街,四川南路也有一家分店。再往西直到山西路口,还有几家不知名的小商店。
6,从山西中路到福建中路:
在这段仅几十米的马路上,曾经有过好几家著名的老字号商铺,它们是四川饭店、冠生园食品公司、马宝山饼干店、茂昌眼镜公司、马詠斋熟食店和庆福兴寄售商店。四川饭店的门面装潢很特别,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门口还挂有宫灯,所以很能引起路人的注意。它烧的是正宗口味的川菜,故常有一些富有的四川籍吃客出入其间。冠生园食品店,门上的招牌上有一个很大的注册商标,这个商标是由一个”生”字构成。冠生园最有名的是两件食品,一个是牛肉干,一个是陈皮梅。陈皮梅专用印有”生”字的花纸包装,个儿显得特别大,这是因为里面还包了一层半透明纸。陈皮梅是用去核梅子加工的,梅子呈半浆状,所以一定要再包一层纸表示卫生,与现在的过度包装不是一回事。马宝山饼干店大概在五十年代就歇业了,现在知道它的人已经不多了。这是一家专营饼干的商店,它的注册商标是一个马头的侧影,我猜想它的店主应该姓马。我家曾有一个印有马头的绿色铁皮饼干罐头,珍藏了几十年。茂昌眼镜公司和吴良材眼镜店一样,也是上海著名的品牌,它们和云南路口的大光明眼镜店一起成为南京路上眼镜行业的三鼎甲。马詠斋熟食店是南京路东段唯一的一家熟食店(南京西路江宁路口和大世界对面各有一家马詠斋),住在附近的老上海到春夏之交,都会来这里买几块酱汁肉.它的口味与杭城的东坡肉不同,非但肉质酥软,更主要的是浇在肉上樱桃红的汁水,浓而不腻,甜咸适中,非其他肉店可比(在浙江中路牛庄路口还有一家同类熟食店:杜五房,这家店经营的酱汁肉比马詠斋更有名气)。庆福新寄售商店是一家专门代客寄售物件的旧货店,里面的估价员都是资深的老法师,寄售价格均由老法师确定,然后顾客就可以当即从账房间那里领取现金。如果顾客嫌定价太低,又不急于等着钱用,也可以由顾客自己定价挂牌,等东西卖出以后,商店会发通知,让顾客再来取钱。这时商店要按售价的一定比例提取管理费。我小时候就像鲁迅先生跑药铺那样,经常跟着大人出入其间,所以精于此道。寄售商店寄售的是一些比较容易出手的商品,如上等衣服、皮件丝绸等,也销售一些昂贵的物件,如手表,金笔、照相机,珠宝首饰、古玩摆件等。记得文革破四旧时,许多中产阶级都将家里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拿到寄售商店廉价出售(因为涉嫌“四旧”),一些精明的上海人,因此检漏买进了不少便宜的宝贝。这里除了家具之外,什么东西都可以寄售。在寄售同行中,南京西路青海路口的国营旧货商店,与淮海路重庆路口的国营旧货商店,俗称”南国旧”、”淮国旧”,是上海旧货行业的龙头,它们那里可以寄售旧家具。
7,福建中路至湖北路:
福建中路转角处,是一家大型的文具商店,尽管店名已经忘记,但印象不浅。文具店不小,大概有三开间的门面,经营所有学习用品和办公用品。隔壁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商店——王宝和酒店。我记得,每到秋天,门口那种像咸亨酒店那样的柜台上,就摆满了一盆盆煮熟的大闸蟹,以招揽顾客。想不到这家酒店三十年后会身价大起,自从搬到福州路浙江中路口以后,就扩大为一家专营蟹宴的综合性餐馆,普通行人只能留步在门前看看,不敢跨进一步,因为档次太高非为工薪阶层所能消费得起的。这里原名”庄豫大老酒店”,这家酒店其实也是老资格。上了年纪的上海人都知道”五加皮”(也称”绿豆烧”),传说这种白酒是用绿豆加工而成的。其实只是有人在它门口看到了一堆堆绿豆壳,就以讹传讹,在市民中传开了。从此大家都认为庄豫大的五加皮好,是因为用绿豆烧做的。在王宝和西边是一家铜锡器商店,主要出售戏剧用的锣、钹等打击乐器,还包括一些生活铜器,像汤婆子、手炉、脚炉和火锅等等,本地人称火锅叫”暖锅”,它是用紫铜手工加工而成,成型后再在锅的内壁涂上一层锡,这大概是铜与食物所形成的化合物有毒,故用锡来隔离。现在这种紫铜的火锅价值不菲,也不易买到。再往西走是一家玻璃仪器商店,一开间的门面,沿街是一个很大的玻璃橱窗,橱窗里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种化学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过一个弄堂口,就是一家烟杂店。再走过一些不知名的店铺后,就到了湖北路路口的一乐天茶楼。这是一家颇有历史的茶馆, 下面却只有一个扶梯,占地很小,毫不起眼。但上面却有好几开间大,呈扇形。它是附近老茶客天天要光顾的地方。边上好像是一家皮鞋店,它的门口有一个有轨电车的车站。
8,湖北路与浙江中路之间:
这里是永安公司的东大楼,解放前称为”新永安公司”,建于1930年,总高有19层(现在在其朝东的墙面上安装了一个巨大的温度计),在西侧建有一座天桥与老永安大楼相通。经营模式与老永安一样,底下五层为商铺,六层以上为游乐场。其中第七层为”七重天酒楼”(它在八十年代又重新恢复)。所以老上海也称这里为”七重天大楼”,解放以后一度改为上海市第一医药公司(现在已搬至对面,三阳南货店的隔壁),后曾改为上海电视台和华侨商店。记得五十年代还没有恢复”七重天”的时候,楼上曾经有一个小戏馆,名曰“天韵剧场”,我曾经到这里看过滑稽戏,是由三流剧团演出的。也演过越剧等其它剧种的戏剧。50年代末,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上海的游乐场大量的倒闭,天韵也很快就关门了。
9,浙江中路到金华路:
浙江中路路口,是鼎鼎大名的永安公司,它与先施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齐名,被称为上海的”四大公司”。永安公司(老永安)于1918年建成开业,该公司基本上仿照先于其一年开业的先施公司的经营模式,除大部分楼面为百货商场外,还开设了大东茶室和各种娱乐场。当时永安公司的营业员,都是有学历的知识女性,所以她们的谈吐高雅,接待顾客非常有礼貌,这一优良传统一直保留到五十年代。1956年开始它成了上海最大的一家公私合营商店。“永安”的名字一直用到文化大革命,后改为“东方红”,后来又改为第十百货商店。到八十年代后改制更名为”华联商场”。在我记忆里永安公司底层的铺面商场面积最大,一直通到后面的九江路,二,三,四楼的商场只有北面沿南京路的一面(南面大概是旅社)。解放后永安是仅次于第一百货商店的一家综合性百货商场,无论什么商品应有尽有。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永安公司四楼的西部,曾经被辟为一个小型的餐厅,主要供应咖啡和西点。我记得在那里曾经吃过一碗”八珍鱼翅羹”。那还是在五十年代,只要几毛钱一碗,其中八珍为:肉丝、鸡丝、火腿丝、冬笋丝、香菇丝、蛋皮丝、发菜,还有鱼翅。那时候人小,吃了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八样东西,其实那时候的几毛钱,至少相当于今天的十元。因为味道好,自己家里从来没有尝到过这样的美味,所以六十年过去了,还能够记忆犹新。有人会问,这里面真的会有鱼翅吗?我想有可能。因为,第一那时候物价便宜;第二那时候的鱼翅虽然很少有人去买,但还不像今天这样金贵;第三那是还没有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广告。五十年代,我多次看到在食品一店的北铺面冷冻柜台上看到吊着好多,鲨鱼的鱼翅。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燕鲍翅才成了暴发户们发泄虚荣性的菜肴。在六十年代中期,这里的四层楼曾经被改为”华侨商店”(后来又搬到北京东路外滩,继而又搬回并取代了隔壁的医药商店) ,凭侨联发放的出入证进出,并按每家的外汇的多少,额定可以购买商品的金额。我那时已经念初中,曾跟着有海外关系的朋友到里面去参观过。永安公司的西侧,金华路上,还有一个出入口,乘电梯可以直到楼上的客房部,客房与商场之间隔断,不能通行。
10,从金华路到广西北路:
金华路转角处是一家百货商店,解放前叫”华新百货店”,后就改名为”金华”,是一家销售手帕、袜子、棉毛衫、羊毛衫和羊毛围巾的商店。由于地段好,所以进出的顾客不少。隔壁是”大三元粤菜馆”,它当年曾与附近的”新雅”平起平坐。从早上开始就供应早茶兼广式点心,其中的大部分顾客是附近谈生意的生意人,还有一部分是有钱的广东人。不是吃饭时间,进来的客人都是喝茶的。现在知道这家餐馆的人已经不多,它是文革后歇业的,有可能拼入了隔壁的新雅餐馆。算起来大概也只有三十几年,但人们已经将它遗忘了。我在文革时的一个春节,到大三元买过一次鱼圆。味道鲜美,而且口感嫩滑,大概是用新鲜的合鳗肉加工的。由于价廉物美所以一直到现在说起鱼圆,我总会说这是我尝过的最好的鱼圆。大三元隔壁有一家银楼,大概只有一开间门面,所以不起眼,再隔壁又是一家老字号的商店,它就是”亨得利”钟表行。老上海都知道南京路上有两家著名的钟表店,另外一家在对面,靠近河南中路口,名叫”亨达利”,两店仅仅一字之差,不知它们有没有历史渊源?
11,广西北路到贵州路:
这一段范围里,又集中了好几家老字号,它们是恒源祥绒线店、宝大祥绸布店、新雅粤菜馆和春秋西服店。恒源祥绒线店只是一家并不起眼的商店,店面也不过一开间大小,谁也不会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会成为一家享誉海内外的大型公司。商店里摆满了皇后牌、蜜蜂牌绒线,各种颜色、五彩缤纷,煞是好看。隔壁就是上海滩上著名的布店——宝大祥绸布店。上海的绸布店最有名气,要算是协大祥、宝大祥和信大祥,三家布店三分天下,而南京路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信大祥就在对面,浙江中路口,而协大祥则在大世界的底层。从名气上来说,协大祥应该首屈一指。但由于地段的原因,南京路上的两家生意也不在协之下。那时住在闸北、虹口的市民也会赶到这里剪布。因为老板会经营,百姓就冲着那句”足尺加三”的广告语而来。记得那时的布店,有一个与其他商店不同的现象,就是在每家布店的门口都放着一个高脚的木凳,它的作用可以替代一把木扶梯。像协大祥这样的大布店,木凳就放在门口的左右两边。那是放布的布架分好几层,到最上面一层取布匹,个子矮的伙计根本够不着,这个高木凳就是用来爬高的。我们小孩子最怕的就是跟着大人上布店剪布,因为挑选布匹,要化不少时间。买布也叫“剪布”,剪布是营业员的独门绝技,他们用剪刀剪布时,那一刹那的动作,特别是那“嘶”的一声,一滑到底,煞是刺激。家庭主妇们买布都很挑剔,要化好多时间,加上量布,裁剪,布店生意好时,还要排队,所以没有二十分钟乃至半个多小时,是不能完成任务的。每次到宝大祥后,我就找那个高凳子,如果没有人,我就毫不客气地爬上去坐好。随便大人化多少时间,也不担心脚酸了。新雅粤菜馆,我就不细说了,因为它现在还在,大家都非常熟悉。那时的新雅,仅管招牌老,店面却不大,两边设有柜台,专门买广式糕点和新鲜的包子烧卖,中间是一个扶梯,往走上到一半,东西对称,分为两边,都可以上楼。楼上面积比楼下要大得多,似有几个开间。与大三元比,无论从名声上,还是从规模上看,两家难分伯仲。我在这里不说新雅的蚝油牛肉、鲜味大虾仁等看家菜,只想说一说大家不太了解的它的广式包子,其中以叉烧包最受顾客喜欢。叉烧包里的叉烧被破碎成一种酱状,咸中带甜,而包子的皮也略带甜味,甜得恰到好处。此外还有水晶包,它的原料主要就是白糖和生猪油,里边的猪油蒸熟后,晶莹透明,所以冠名为“水晶”。这是喜欢甜食而不怕油腻的男士的最爱。可惜现在新雅出售的叉烧包已经全没有当年的味道了,水晶包更是已经绝迹。老师傅退休,后继无人,这是现在所有老字号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仅仅保留了一块招牌,糊弄不知情的新上海人,长此以往难以持久,所以迫切需要将关键的工艺继承下来。新雅的隔壁就是春秋西服店,这家服装店主要销售男女呢绒西服,也是一家档次较高的服装商店。
11,贵州路到云南北路:
贵州路到云南北路很短,大概只有两三家商店,记得著名的盛锡福帽子店就在这里。这家商店供应各种季节、各种式样、适合于各种年龄的顾客需要的帽子,甚至适合老头儿冬天戴的已经绝迹多年的罗宋帽这里也有。隔壁是王星记扇庄,这是一家两开间大小的商店,我猜测它与杭州的王星记一定有关系。王星记扇子是全国折扇中质量最好的,它出售各种扇骨、各种规格、由各名家绘画的扇面,还有专供女士使用的檀香扇。檀香扇过去曾经是高雅女士手中必备的小物件,扇起来散发的清香使人陶醉。我们小时候不买扇子也会进去看看里面陈列的各种扇子,因为这里的扇子已经不局限于生活用品,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所以被一部分人作为收藏品收藏。在帽子店与扇子店之间还有一家照相器材商店,我在上高中时爱上了摄影,经常出入期间,关注廉价的等外品的胶卷和相纸,还有另拷的显影药水。隔壁是一家京帮烤鸭店——南华燕云楼,它是上海很少有的京帮的餐馆(大世界对面有一家”三和楼”和四川北路有一家” 凯福饭店”,现在只有剩下燕云楼),至于烤鸭就更少见了。所以燕云楼以其正宗的北京烤鸭获得了老上海食客的认可。燕荣楼是一家档次比新雅、大三元更高的餐馆,因其价格昂贵而少有顾客问津。我每每走过此地,常常看到橱窗里放的一只只油光铮亮的烤鸭,不少行人也会驻足观看一阵。在燕云楼旁边还有一家餐馆,名叫荣华楼,不知后来与成为中国快餐的荣华鸡有什么关系。在云南南路转角处,有一家只有一开间门面的中国人民银行,后来随着店面的调整,该银行扩大了营业面积,变成了南京路上一家最大的银行。
12,云南路到西藏中路:
云南南路口是一家店名叫”华东”的皮鞋商店,这是一家很普通的皮鞋店。皮鞋店隔壁是一家西药房,解放前店名”利春大药房”,也是一家普通的药房,再隔壁是一家珠宝店。这里连续几家都是一开间门面的小商店,再往西有一条弄堂,弄堂口是一个书报摊,因为我有一个同学的亲戚住在这条弄堂里,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忘记。弄堂朝西就是”协群寄售商店”。这家寄售商店和东面的”庆福新”寄售商店”,都是的公私合营性质的旧货店。这两家商店的规模大小、业务范围、以及生意好坏都难分伯仲。靠近西藏中路路口有一家香烟店,曾经名为”金叶”,销售各种香烟和雪茄。由于处于南京路西藏路路口,是全上海最繁华热闹的十字路口,所以其生意之兴隆可想而知。
从外滩到西藏中路,步行大概只要一个小时,现在请你跟我再化一小时,回到外滩,一路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