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评08年大投资(厉以宁财富)

据北京大学新闻网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改革先锋”厉以宁逝世,曾绰号“厉股份”,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

厉以宁教授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改革先锋”厉以宁逝世,曾绰号“厉股份”,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

在获得“改革先锋”这项褒奖时,厉以宁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厉以宁与“厉股份”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厉以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这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以他具有建设性的经济学著述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而他对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贡献,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提出了在中国要积极引进企业的股份制度,他由此得到了“厉股份”的外号。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走出“文革”磨难的中国百废待兴,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大量上山下乡运动中回城的知识青年,急需寻找到工作岗位,就业成了一个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

“改革先锋”厉以宁逝世,曾绰号“厉股份”,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


上世纪80年代,厉以宁教授在北大办公楼礼堂讲座,分享关于如何用股份制思想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能容纳千余人的礼堂里挤满了听众,甚至连主席台也被听众坐满。

1980年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主持召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参加会议的各路人士纷纷提出,为了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政府应当大力兴办企业。但是,国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来兴办企业。厉以宁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可以组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他说,股份制企业就是民间集资,不用国家投入一分钱,就可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厉以宁的这次发言,是在高层会议上第一次发出的关于股份制的声音,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股份制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悄然兴起。这与股份制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兴起,发展路径是一致的。17世纪时,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由于航海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批依赖集资组建起来的股份制企业,极大地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因此,股份制经济实际上是在中国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后必然要走上的一条道路。厉以宁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这种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为此而大声疾呼。

“改革先锋”厉以宁逝世,曾绰号“厉股份”,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

但是,股份制这种脱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一些人看来,无异于是颠覆社会主义的“洪水猛兽”。围绕着股份制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学术界出现了激烈争论。厉以宁在回忆当年的争论时说:“不同意我观点的主要有3种人,一种是比较极端的人,认为我在搞私有化;一种是认为股份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中国环境跟西方国家不一样,中国当时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转型;还有一种人认为中国缺乏企业家。对于后两种意见,我都作了应答,主要是强调股份制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公有制形式。”

从1984年到1986年,厉以宁奔走于全国各地宣传股份制。1986年9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经济改革最好的手段便是利用股份制的形式来改造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造现有的大集体企业。当时积极宣传股份制经济的不止厉以宁一人,萧灼基、王珏、冯兰瑞、蒋一苇等经济学家都与厉以宁站在一起。正是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股份制经济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逐步推进,并且从最初的集体企业开始向国有企业延伸,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90年代初,随着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在中国出现了。随着改革的深入,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最流行的经济思潮之一。社会高度肯定了厉以宁的功绩,厉以宁和他的“厉股份”的称谓,也载入了中国股市发展的史册。

在国内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会议指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第三次分配”概念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相对于市场根据要素贡献进行初次分配和政府体现国家意志进行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体自主自愿参与的财富流动。事实上,这一概念正是20世纪90年代由厉以宁最早提出。

厉以宁认为,通过向市场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称为第一次分配。政府再把人们从市场取得的收入,用税收政策或扶贫政策进行再分配,就是第二次分配。而第三次分配是指人们完全出于自愿的、相互之间的捐赠和转移收入,比如对公益事业的捐献,这既不属于市场的分配,也不属于政府的分配,而是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随后,这一概念被学界逐步接受,相关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并最终被党中央的文件所采用。

“改革先锋”厉以宁逝世,曾绰号“厉股份”,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

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厉以宁始终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他迄今已出版50多本经济学专著,对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也一以贯之。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文化经济学》等书中,厉以宁又从经济、伦理、文化等不同角度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

厉以宁在1999年首次出版的《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一书中指出:虽然这种分配是一种资源的、非强制性的收入转移,但并不是同市场与政府完全没有关系的。它能为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出力,结果必将有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人们对于第三次分配的自愿程度也会受到社会规则的影响。因此厉以宁表示,凡用于公益事业的捐献,应该免税,让更多的人把自己的财产用于公益事业。

“改革先锋”厉以宁逝世,曾绰号“厉股份”,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

2018年出版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一书,集结了厉以宁从改革开放至今的40篇代表性论文。其中,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文中,厉以宁教授深刻分析了“富强”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并提出“争取实现最大的制度红利——社会和谐红利”,并用专门章节对“三次分配”进行解析。

“第三次分配”与伦理、文化息息相关。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专门列出“重视第三种调节——文化调节”一小节。他提出,在我国过去的几千年历史中,相当多时期处于动荡阶段。那时市场是失灵的,政府是瘫痪的,但社会之所以得以延续下来,靠的就是道德的力量。有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后,道德调节也应发挥作用。我们要重视第三种调节,即通过道德力量来调节,也就是文化调节。

“改革先锋”厉以宁逝世,曾绰号“厉股份”,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

积极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把脉开方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也是财富之源。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仅能增加有效供给,还能有效提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厉以宁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对我国发展并保有一定规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论述,并积极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把脉开方。他多次谈到,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振兴实体经济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无论今后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实体经济发展起来需要人才、新的营销观念、新的管理理念等,这些问题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实现。需要思考如何把农村中的营销问题跟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走创新这条路,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卖不出去,经济就会陷在不好办的格局中,工业要转型升级、农业要脱贫致富、服务业要提质增效,除了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下功夫外,还要在营销方面下功夫,打造真正的国际品牌,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产品推向国际。”

厉以宁认为,对中国经济来说,要摆脱经济脱实向虚和“资产泡沫怪圈”的出现,在经济实践中就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如果没有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而且制造业的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能为农业、服务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2015年12月12日,CCTV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奖名单揭晓,厉以宁教授荣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改革先锋”厉以宁逝世,曾绰号“厉股份”,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


厉以宁教授在光华管理学院诞生地静园4院的水房开会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被誉为中国经济领域的“奥斯卡”,是中国国内最具专业品质、最有影响力的一项评选,也是中国认知度最高、最受社会各界推崇的一个品牌。在过去的13年中,每年的年度人物都成为了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典型。通过年度人物,人们得以熟悉中国经济的年度面孔,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中国经济前行的脚步,这也使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真正做到了“一榜知天下”。100多位获奖者中既有李嘉诚、柳传志、王健林、马云这样的商界领袖,也有周小川、李金华、李毅中、苗圩这样的政界精英,还有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李稻葵这样的学界翘楚。这些年度人物不仅在获奖当年是中国经济的表率,而且在获奖之后的时间里,也对中国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早在2008年,厉以宁教授曾获CCTV第九届经济年度人物特别荣誉奖,表彰厉老“以股份为支点,立市场方圆,从土地出发,探统筹之道,知行合一三十年,先行者的脚步永不停歇”的杰出贡献。2013年央视再度将“终身成就奖”颁给厉以宁教授,向厉以宁教授近60年来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探索致敬。

从“厉股份”“厉民营”,到“厉土地”“厉城镇”,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厉以宁教授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黄河综合澎湃新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人民政协报》《新民晚报》《新天地》《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成都商报》《人民文摘》等

厉以宁评08年大投资(厉以宁财富)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丽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