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文化产业:“文娱产业迎来寒冬”这句话几乎每年都会被拿出来说一遍。2018年,“寒冬论”又一次甚嚣尘上,而今年的论调似乎比过去更消极。穹顶骤下,资本遇冷,这真的是一个文娱产业的“坏时代”吗?
如果你往回翻看过去5年的媒体报道,每一年,都有许多关于文娱行业走向衰败的报道。
比如O2O占据一切注意力的2013年,文娱融资数量少到可怜;
风头正盛的2014、2015年,百舸争流,真正的匠心从业者才高运骞;
创投圈遭遇寒冬的2016年,文娱投融资的数额开始出现回落;
头热脚冷的2017年则是以调整、淘汰、洗牌为主题,等待上市的影视类公司更是“无人生还”。
到了各种红利见顶的2018年,“寒冬论”又一次甚嚣尘上。而今年的论调比过去更“丧”——“脱虚向实”的退出通道非常不畅、资本积极性骤降,政策穹顶突然落下、商业模式遭遇拷问。
另一方面,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根据鲸准研究院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文娱行业融资金额基本与上年融资总额持平,但融资数量却仅为去年的40%,创业公司的成长机会更少了。
所以,这真的是一个文娱产业的“坏时代”吗?我们用数据与事实来说话。
核心与证伪
今年是“证伪”的一年。
从时间线上来看,文娱赛道投资最火的阶段是2014年-2016年。如今,经过几年发展,当时投资的“概念”已经处于该接受市场验证的阶段。
但比较尴尬的是,“做大”和“做强”一直以来都是投资人判断公司前景的两个维度,相比于其他行业,文娱行业的这两个维度都很难保证。
最让人苦恼的就是内容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强,同时,由于内容的标准性很难界定,规模化不像互联网、软件、电商那么好做。
文娱产业链简图 图片来源:鲸准中国文娱产业大报告
事实上,文娱产业从商业模式上看,很简单,无非两种方向:内容与平台。只是内容本身的特点,让这个产业变得格外非常复杂。
纯内容创业者的商业模式直接明了——做好内容,将内容卖个好价钱。而这个出钱的购买者,可以能是平台,也可能直接是用户。根据鲸准的数据,80后、90后、00后等年轻的用户对于互联网化生活方式接受程度高,有较强的粘性和归属感,对互联网内容有普遍认知度和认可度,付费意愿强,预计2020年,此群体人口数量将超5亿,带来可观的付费市场。
而平台的商业模式相对复杂。广告变现、内容付费、版权增值(开发/分销)是三种主流的商业模式。下图总结了文娱行业主要内容形态所对应的商业模式,千变万化,不离其宗。
文娱产业商业模式概览 图片来源:鲸准中国文娱产业大报告
一个毫无争议的结论是,所有的商业模式的源头都是内容的优质性。
当然,“优质”的含义极其丰富——良心制作、用户喜爱、行业认可、没有政策风险、具有传播性、具有延展性……而内容生产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人”的行业,环节太多、人的因素太强,导致决定内容是否优质的变量太多。
这些变量也导致了内容生产的边际扩张成本极高。
冷静的资本
边际扩张成本极高,加上退出渠道受阻、监管趋严,2016年以来,资本趋于理性的由热转冷现象在文娱行业凸显,文娱行业的投资热度和投资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先来看下文娱行业非常严重的资本退出问题。
鲸准数据显示,2014-2018年,创投市场文娱行业退出数量呈现递减趋势,退出金额每年较为平均。在2015年退出数量和金额均达到最高峰,退出数量达91起,退出金额破千亿。
“脱虚向实”原则是目前资本市场主要监管机构贯彻规范化和严格化的主导思想,进行“窗口指导”,单看今年,还没有看到一家在A股成功上市退出的标的。
不过,今年的美股、港股上市潮虽然“惨痛”,但也让一些平台型文娱公司完成了上市使命。B站、映客、虎牙、爱奇艺等公司的上市,是投资人文娱产业中“平台”的押注成功。根据文化产业的结构,平台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是最容易聚集用户的地方,也是最容易集中资源的标的,而这样的标是稀少而昂贵的。这类投资机会在2010-2014年之间比较诱人,但2016年之后的资本想要分得一杯羹就较为困难了。
B站的上市背后有A站的黯然落幕,映客的上市也映衬着当年上百个直播APP的逐渐退场。文娱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平台类项目的稀缺性,也就意味着文娱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发明显。
而在上市通道不畅的情况下,并购倒是一个退出的好方式。例如今日头条全资收购Musical.ly,阅文集团收购新丽传媒等等。
2014-2018文娱行业上市融资数量及金额 图片来源:鲸准中国文娱产业大报
“一是受制于商业模式,一是受制于规模,有不少前几年投的公司在市场验证面前就不是那么成功,再加上外部资金链收紧,整个市场就陷入观望了。”曾投出SHN48、B站、米未传媒的陈悦天如是总结当下的文娱行业情况。
那么,严峻的形势面前,现在的文娱投融资和创业又有哪些趋势呢?
影视受宠,短视频、直播、知识付费兴起。
文学、知识付费集中在创投市场,成熟的音乐、影视并购比例高。
目前投资更关注垂直领域的流量转换和变现创新,各类内容、业态和场景结合下的投资机会。
《鲸准中国文娱产业大报告》对文娱行业的未来大趋势进行了如下总结:
1.新的智能终端伴随着新的文娱生态。
2.新媒介为平台型公司带来新机遇。
3.提速降费,流量杀手型应用不再是不能承受之痛。
4.创投进入冷静调整期,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5.线上、线下统一标准,政策监管趋于高效。
6.资本上市退出受阻,并购退出“C位”稳固。
7.居民文娱消费支出占比基本稳定,但文娱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升。
8.碎片化时代来临,用户习惯“移动转移”。
9.年轻用户登场,“种草”高品质、个性化文娱内容。
10.全IP运营大势所趋,未来增量市场空间可期。
11.正版内容价值凸显,头部IP更具开发价值。
12.更逼真、更沉浸的内容体验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13.跨类别经营,平台内容多元化成为趋势。
14.内容公司成立时间后置,平台需求倒逼内容供给端发展。
15.内容付费收入增速超越广告,渐成主流商业模式。
其实,当下经历的资本周期倒不是坏事,毕竟任何一个市场都会经历周期性的调整。正如娱乐工场合伙人刘献民所言,“在现在这个时点,大家希望看到行业里面的企业真正创造商业价值,而非账面估值。所以现在整个行业对市场的认识也慢慢回归到本质,即创造价值。”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主编: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