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综保区是广东首个内陆型综保区、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快梅州“融湾入海”步伐。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春之声,潮之动,梅州大地竞争春。
梅州这座以“梅”命名,以梅花为市花的城市,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拼劲擦亮奋斗底色。百花争艳只争朝夕,高质量发展更是时不我待,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的短短数天内,梅州重磅发布“1+N”人才政策、兴宁市32个工业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梅县区召开招商引资大会和乡村振兴大会。特别是日前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动员大会,深刻诠释梅州不等不靠,与高质量发展同行,与时间赛跑的发展紧迫感和责任感。
融湾入海,东风已至,对梅州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质量发展工作千头万绪,须得一纲举、万目张,梅州将打响一场“知不足而奋进 望远山而力行”的持久战。
●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汪思婷 梁时禹
新目标▶▷ 赛龙夺锦齐争先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梅州苏区振兴的时代机遇。在赛龙夺锦的苏区振兴赛道上,梅州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一个县(区、市)的责任与任务,是需要举全市之力落地落实的任务。
这意味着,在高质量发展中勃发新气象,梅州没有旁观者,只有主人翁。
诚如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动员大会上所言:梅州不是天生落后,也不会永远落后,与其怨人怨己,不如奋发作为,总会有人跑出好的业绩,总会有人改变。
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梅州八个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公开表态。
“今年梅江区力争GDP增长6%”“梅县区力争今年GDP增长6%”“蕉岭县今年确保GDP增长6.5%”“确保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一年全铺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一个个数字,一份份承诺,是发展的新目标,是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书。
当好奋斗者,争当排头兵,梅州各重大项目铆足干劲,各生产车间生产正酣,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拼出一片天地。
“1月便实现了1000多万元的利润,今年产值要突破18亿元,利润2亿元以上。”年后开工第一天,广东富远稀土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清宇便在复工复产大会上定下了今年的目标。
从春天出发,拿出争春的决战姿态,拿出不负春光的奋斗姿态,梅州全员动起来、干起来,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迈小步不停步,锚定苏区振兴发展目标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发展目标聚焦何处?聚焦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强市建设、改善重点民生。
每一个目标不论大小,都是梅州高质量发展前行的方向牵引、都是梅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都是需要梅州全市上下奋而为之的。
过去一年,《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成功获批,梅州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全面激发振兴发展动力活力,不断提高均衡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站在新目标的路口,梅州苏区振兴的方向指引明确且坚定: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奋起直追、竞标争先,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举全市之力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新路径▶▷ 目光长远不畏难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如今摆在梅州面前的,是苏区振兴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粗放式发展,一边是高质量发展。如何抉择,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
向着发展的历史回望,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发展逻辑。这些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梅州顶住压力、主动前行,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在梅落地,实现经济逆势上扬。
经验证明,靠单一能力点对点胜出的时代已经远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已被淘汰,未来是综合能力的竞争。梅州虽然落后,但不能再重复走粗放式、污染式的发展老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美丽与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不可或缺。高质量发展必然面临调整的阵痛期,一方面要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又不愿意经历阵痛,这是不可能的。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梅州转变思维,自我革新,坚持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从“自我思维”转向“用户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到“打粮食”项目上,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在高质量发展中跑出“加速度”。
春节后开工第一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次日,梅州便立即行动,召开人才政策发布会,聚焦高质量发展,广发“求贤令”,重磅发布“人才振兴16条”及“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桂竹计划”等“1+N”人才政策,每个计划都有相应的评价机制、资金配套、长效保障,每项举措都精准指向重点中心工作,向社会发出“欢迎你到梅州来”的号召。
梅州各招商队也吹响“出征”的号角,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访企业、谋合作、话发展,开启新春首站“敲门”招商活动,与企业加强沟通交流,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梅龙铁路建设也传来好消息:全线最长隧道、重点控制性工程,也是19座隧道中难度最大的工程——下黄田隧道,已进入施工的冲刺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贯通。
……
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引进、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建设主体,梅州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在苏区振兴道路上、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播下新的种子,静待秋实。
新干劲▶▷ 绝知此事要躬行
新年伊始,以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机电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热潮在梅州大地涌动。
在梅县区产业集聚地,庆达科技研发团队打破技术壁垒,推出的“拳头产品”——智能马桶翻盖电机已投入批量生产,年产量达120万台;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建设“火力全开”,预计今年下半年逐步投产;在平远高新区,广东盈华材料年产3600万张高性能覆铜板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达产后预计年产值80亿元……
梅州以“慢不得、坐不住、等不起”的拼劲抓政策、抢机遇,这种干劲源于《梅州方案》等系列政策大礼包,源于对口帮扶的支持,源于内生动力的不断激发。
梅州一直在发展的道路上奔跑,不敢有丝毫停歇。
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苏区老区人民的殷殷期盼和关怀,带着省委、省政府对梅州苏区的鼓与呼,带着梅州苏区500多万人民群众的苏区振兴梦想,梅州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形成。
数据显示,实施苏区振兴政策以来,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全市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695.75亿元增至2022年1318.21亿元,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交通、水利、能源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力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今日,梅州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绝不能有“躺平”思想。
正如马正勇在大会上推心置腹地讲话:面对中央和省的政策“大礼包”,要想从“纸面”落到“地面”,落到具体项目,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实效,不是“坐等靠要”等出来的,不是“坐而论道”论出来的,也不可能在鲜花掌声中乐享其成。
政策不等人、机遇不等人。梅州深刻意识到,如今的发展到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地步。紧抓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梅州不仅“谋定后动”,更要“谋定快动”,重于行、践于实。
“市发改部门将勇担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重任,牵头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协调推动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老区苏区工作机制实施,积极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梅州市发展改革局局长吴特宏说,确保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一年全铺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梅州各级各部门将振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聚焦用力,围绕既定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拿出“客家人开埠”的闯劲拼劲,干字当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把国家、省级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变成强大竞争力,在全市上下拼出苏区新风貌、拼出苏区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