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18日发布了2018年度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的是1996年出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曹原。
内敛而坚韧的“石墨烯驾驭者”
《自然》杂志18日发布了2018年度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的是曹原(图片来源:《自然》网站报道截图)
曹原是许多人眼中的天才,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随后前往美国攻读博士。今年3月5日,《自然》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9日报道称,曹原为“石墨烯驾驭者”,他的发现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传输效率。
《自然》杂志今年的封面图片明显指向曹原的成果
在《自然》杂志为曹原撰写的特稿文章中,曹原承认自己的情况并不常见,但说自己并不特别。毕竟,他在大学里还是待满了四年,“我只是跳过了中学阶段比较无聊的时期”。
曹原的导师和同事是如何评价他的呢?《自然》杂志称,曹原在麻省理工的导师认为曹原在内心深处是个"修补匠",喜欢把东西拆开重装。“每次我进他的办公室,里面都乱糟糟的,桌上堆满了计算机和自制望远镜的零件。”
尽管年纪轻轻、又有些害羞,但同事们都说曹原的坚持不懈体现了他的成熟。有一次,曹原花了六个月时间研究一份看似富有突破性的数据,最终却发现那不过是实验设置中的巧合。"他有些沮丧,但他只是撸起袖子继续干下去。"他的导师说。
对于自己的“学霸”成长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曹原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他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工作之余,他会通过天文摄影进行自我调节。“仰望星空总是能让我安静下来。天文摄影涉及包括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路、嵌入式程序等在内的多方面科学技术,折腾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兴趣。”
这些中国科学家曾入选
《自然》评选全球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已是传统。近年来入选的中国籍科学家并不鲜见。2017年,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榜上有名。
2017年,《自然》杂志报道潘建伟的特稿截图
《自然》杂志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报道开头这样写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2015年,《自然》杂志报道黄军就的特稿截图
2015年,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上榜,黄军就及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胚胎的一个特定基因进行修改,从而避免该基因突变导致地中海贫血症。黄军就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说,这项实验能帮助探讨一些重大疾病在基因层面的成因,并有助于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所发挥的作用。然而,由于这类实验涉及学术伦理,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争议。例如,尽管黄军就等人使用的是医院丢弃的异常胚胎,其论文发表后仍引发科学界批评。
2013年《自然》杂志报道陈化兰的特稿截图
2013年,中国禽流感专家陈化兰入选。陈化兰的获选理由是:2013年,为中国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自然》杂志将她称为“战斗在前线的‘流感侦探’”。
2012年,《自然》杂志报道王俊的特稿截图
2012年,青年科学家、时任中国华大基因CEO的王俊上榜。《自然》杂志援引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 洽奇的评价说,1999年,华大基因支持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而在2012年,华大的基因测序能力,让其在世界基因测序上的贡献超出了50%。
今年入选的科学家还有他们
“十大人物的故事集中展示了2018年度最难忘的科学事件,这些事件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要去向何处的难题。”《自然》特稿版主编里奇-蒙拿斯特斯基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只是选取当年对科学界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人物,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形象,也会包括一些争议人物,例如入选2017年榜单的美国环保署署长斯科特 普鲁特(Scott Pruitt)。他是一名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入职后瓦解了奥巴马政府的一系列环保遗产。今年的争议人物是南科大副教授贺建奎,他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而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下面一起来看看今年入选的其他几位科学家:
《自然》杂志报道薇薇安·斯隆的特稿截图
古遗传学家薇薇安·斯隆与同事在对一个9万年前的骨骼进行DNA测序时,发现该骨骼来自于尼安德特人母亲与已经灭绝的丹尼索瓦人父亲的后代。这也是2018年度最出人意料的发现之一。
《自然》杂志报道杰斯·维德的特稿截图
物理学家杰斯·维德为提高女性和有色人种在科学界的地位付出了巨大努力,包括为女性科学家创建数百条维基百科词条。
《自然》杂志报道罗伯特·简·史密斯的特稿截图
罗伯特·简·史密斯发起的“S计划”是一项推进科研论文开放获取的大胆倡议,助推科学出版业发生改变。
《自然》杂志报道芭芭拉·李-温特的特稿截图
开放数据是芭芭拉·李-温特的工作重心,她通过公开的基因组数据,协助警方逮捕了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犯下数起凶杀案的“金州杀手”。
《自然》杂志报道安东尼·布朗的特稿截图
另一位潜心研究数据集的天文学家安东尼·布朗率领团队,发布了盖亚探测器对10亿多颗恒星的大规模追踪数据。这一信息宝库正迅速转变人类对银河系演化过程的认知。
《自然》杂志报道吉川真的特稿截图
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吉川真领导的“隼鸟2号”任务,造访了一颗形状类似饺子的小行星(Ryugu“龙宫”),并准备将采集的样本带回地球。隼鸟2号探测器已经率先将多张现场图片回传至日本宇航局。
《自然》杂志报道瓦莱丽·马松-德尔莫特的特稿截图
气候研究专家瓦莱丽·马松-德尔莫特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重要报告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报告警告称,距离地球气温达到转变生态系统、破坏大量珊瑚礁的程度只剩下十几年的时间。
马来西亚能源、科学、技术、环境及气候变化部长杨美盈带头倡导了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环保行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