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创造货币(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一、信用货币起源

1、信用货币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金银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银采掘量有一定的限制,货币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流通对货币需要量的增长。

2、到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遂独占了货币历史舞台。

3、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了非实体化的存款货币的形式,人们的货币只有一小部分以现金(钞票和铸币)的形式持有,大部分以记账符号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账面上,当收到货币时,由银行将付款人账户上的存款划转到收款人的账户上。

4、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二、创造信用货币是什么

1、创造信用货币是指在金融系统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放贷和扩大信用来创造新的货币供应量。这种货币并非由实际的物品或贵金属支持,而是以信用为基础,由借贷关系和债务承诺所支撑。

2、当一个借款人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可以将相应的借款金额添加到该借款人的账户中。这个新创造的存款就是新增的信用货币,在银行的账上增加了相应的数字,可以被借款人通过电子支付等方式使用。这种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商业贷款、信用卡以及其他形式的信贷。

3、创造信用货币有助于推动经济活动,因为它增加了人们可以借款和支出的资金量。然而,信用货币的创造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问题。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对金融系统中的信贷活动进行监管,以确保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康。

三、简述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过程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指的是商业银行将款项贷给用户,用户拿到贷款的款项之后,又将钱款存入另一个银行之中,这一整个过程就被叫做信用创造。

1、部分准备金利度:银行每收到一部分资金,都要向央行缴纳准备金,银行的准备金率能够直接影响信用创造,准备金率越高,银行的现金就越少,产出的派生资金也就越少;

2、非现金结算利度:许多商户在进行结算时,并不是收取现金,而是通过银行刷卡或者支票进行支付,如果用户是在银行领取现金后再去购买商品,那么这笔已经取出去的资金就不会有派生存款

四、银行信用扩张对货币影响

1、信用的扩张会减少货币供给,信用紧缩将增加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

2、信用扩张会导致货币供应扩张,导致经济发展增速并繁荣,导致资金的获利能力提高,导致社会的持续通胀现象并降低社会融资债务的实际债息,从而刺激更加巨大的信用创造需求产生,从而有彼此互为因果导致更加巨大的流通货币供应。

五、信用的起源

1、信用的意思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基本的行为就是借贷。简单地说,信用指建立在对受信人在特定的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受信人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借贷行为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它的产生有两个条件:(1)有了私有财产;(2)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贫穷的氏族或家庭为了维持生计,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向富裕的氏族或家庭借贷,信用就发生了。可见信用早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它的发生并不以货币存在为前提,其历史早于货币。

2、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粮食、农具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食物借贷有很多局限,要受贷出对象、实物种类、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借贷突破了实物借贷的局限,对借方来说,他可以用货币购买所需要的实物;对于贷方来说,货币既可作为财富储藏,又可用于购买另外的物品。所以,货币产生以后,借贷扩大了,货币借贷成为早期信用的另一种形式。

3、周代已经存在借贷之事,《周礼·天官冢宰上》载小宰职责有“听称责以傅别”。郑玄注曰:“称责,谓贷予;傅别,谓券书。听讼责以券书决之。傅,傅著约束于文书;别,别为两,两家各得一也。”“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成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借贷发生的事件已有史可查。《国语》、《左传》、《管子》、《史记·货殖列传》等文献,均记载了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借贷事件。西周时期中国的实物信用已经盛行,不仅有私人信用,而且开始出现政府信用,有了专司政府借贷的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泉府。代理政府借贷,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央行。

信用创造货币(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星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