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银施罗德天利宝货币c可靠吗
1.根据该基金的历史业绩表现,其长期表现相对稳定,一直保持着中高水平的收益率,风险较为可控。
2.该基金主要投资于高信用级别的银行同业存单、中短期最优等债券等短期理财产品,同时也会分散化配置多个银行机构,以降低投资风险。
3.基金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管理策略相对保守,始终保持着平稳的投资风格。
综上所述,交银施罗德天利宝货币C是一只比较可靠的货币基金,值得投资者考虑。
二、三十年代用的是什么货币
民国的货币非常多,有银元,有铜板,还有纸币,五花八门。的确,晚清至民国时期,是一个发生巨大转变的时代,这也导致当时的货币制度非常混乱。
要想了解那时的“钱”,首先要清楚一点:银元与银两(白银)不是同一个概念。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常见的银元是西班牙“本洋”。而银两(白银),在中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古代典籍以及明清小说中提到的银子(“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指的就是白银。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墨西哥银元成为在华主要流通银币。墨西哥银元上面有一只“鹰”,又被人们称为“鹰洋”。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开始铸造银元,他制作了“库平七钱三分”的银元样币。第二年,他又将重量改为七钱二分,此后,库平七钱二分成为一元银元的重量标准。当时,库平一两为37.3克,库平七钱二分为26.5克,也就是说,一元银元的重量,并不足一两,通过换算可知,一两银可换1.4银元。
虽然制定了银元的标准,但是在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既有银元,又有银两。民国时期,1914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一圆银币的重量为七钱二分。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袁大头”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所说的大洋,指的就是银元。几块大洋,就是指几银元。当时钱币的换算关系和现在一样,以十进位,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不过,虽然有了银元,但是银两(白银)在人们生活中还是没有完全废止。1933年4月5日,国民政府规定: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从此完全废止了银两流通。这便是民国货币史上的“废两改元”。
此后,国民政府统一铸成币值为壹元的新版银币,俗称“船洋”。持有银两的人,可以把银两交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者在当地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兑换成银币。
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又通过新的货币法案,由政府授权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法定货币——“法币”,法币一元等于原银元一元,银元作为合法的中国货币的历史,从此结束。从这之后,人们所说的“元”就是指纸币的“元”(按,1935年前,提到“元”多指银元,1935年后,提到“元”多指法币)。当然,因为老百姓根深蒂固的“白银意识”,再加上社会动荡,人们对纸币天然不信任,私下使用银元的仍不在少数。
虽然是以银元为本位币,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还有相当数量的铜元,俗称铜板。老百姓在购买小东西时,多使用铜板。铜元的价值与银元挂钩,但不是采取十进制的换算方法。它与银元存在一定的换算比例,这个换算比例一直在变动,甚至各地都不一样不同。民国初年,在北京,一银元能换130枚至140枚铜币,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一个银元能换三百枚甚至四百枚。铜板也有“当十”、“当二十”等区别,即这一枚铜板相当于十文、二十文。
除了银元、铜元,当时还有数量巨大的纸币。辛亥革命后,为了应付财政困难,地方军阀把发行纸币作为筹款方式,任意滥发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纸币虽然面额上与银元等值,但实际购买力则并不能得到保障。
具体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有哪些流通货币呢?
1935年马芷庠编写、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中记载,当时北京城有现货与纸币两种。现货就是银元、铜元等,银元有袁大头、总理纪念币以及各种外洋。不过,当时正值推行法币期间,银元在市面上基本绝迹。而且铜元更不值钱,每银元可换四千六百文至五千文铜元,即“当二十”的铜元二百五十枚。
当时常见的纸币有中央、农工、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的一元、五元和十元三种。另外也有一些流通的小额角票,比如一角、二角等面额的纸币。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还有大量不同面额的铜元票,比如当二十枚、当三十枚、当四十枚甚至当百枚等,可与铜元通用,这些铜元票多为河北银钱局及国民政府财政部农工银行发行。不过,这些铜元票只能在北京一带通用,过了天津再往南就不通用了。
而且当时法币的五种辅币(20分、10分、5分的镍币以及1分、半分的铜币),在北京还不能使用。所以从外地来北京,如果要使用小额的辅币,需要先换成北京通用的辅币,比如铜元或者铜元票,在离开时,如果没有用完,需要将剩下的钱换成法币的辅币。
初一至初五饭馆营业小孩压岁钱多为一元
如今,每到春节前,北京城里就洋溢着浓郁的过年氛围。传统的农历新年,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古时,这一天常称之为“元旦”,而用“春节”来指代传统新年,正是始于民国时期。
不管通过老照片,还是通过文人雅士的日记,都能发现,老北京的很多过年习俗如今还在延续:贴春联、逛庙会、祭祖……不过在《北平旅行指南》中,提到了当时一个鲜为人知的习俗:农历正月的一整个月,妇女禁止针线缝纫,因此,正月又有“妇女节”之称。当过了正月初五之后(初一至初五,女性多不让出门拜年),妇女便可以出门贺岁,此时,不论大家小户,妇女结伴到热闹的地方游玩。
岁末除夕夜,人们焚香祭神,彻夜不眠,俗云“守岁”。当天夜里,大部分商铺通宵营业直至东方破晓,然后闭门休息,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初五,“破五”之后才开始营业。因此,清末民初,在北平生活的人,要在岁末储备这五天的“干粮”,否则,这五天就有无处吃饭的可能。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除了一些大的餐饮商号外,一些饭馆在这五天照常营业。
除了吃喝玩乐,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的诱人之处,还在于能拿到压岁钱。上世纪三十年代,家境好一点的,给孩子的压岁钱是一银元,这不是一笔小钱。如果是一般家庭,会给孩子包上一百个铜板,寓意“长命百岁”。在1935年银元废止后,很多人给孩子们送的是钞票,当时市面上流行各种压岁钱封袋,将纸币装在里面,非常美观。
三、人类最初的货币有哪些
人类最初的货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文明时期。在那个时候,货币不是用金属铸造而成,而是由一些珍贵的物品作为交换工具。以下是一些最初的货币:
1.贝壳:贝壳是最早使用的货币之一。在古埃及、亚洲和北美的原住民中,贝壳被广泛用于贸易。它们有许多形状和大小,价值从很小到非常高。
2.动物:在古代社会中,动物也被用作货币。牛、羊和其他动物被用作支付巨额财富,以及农业和畜牧业的交换货物。
3.石头:在古代文明中,稀有的石头被用作货币。例如,在密克罗尼西亚,大石头被用作货币,称为“石头钱”。
4.盐:盐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种稀有的物品,因此被用作货币。盐被用于保存食物,因此被视为极具价值的物品。
这些最初的货币都具有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发明了各种不同的货币形式,包括金属货币、纸币和数字货币等。
相关推荐
- 马来西亚钱币叫什么如何称呼马来西亚的法定货币?这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如何?
- 货币贬值时应该投资什么?这种投资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 委内瑞拉的货币体系是怎样的?这种货币体系对经济有何影响?
- 如何认识货币兑换的原因和影响?货币兑换的时机如何把握?
- 贴现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什么?这种利率如何调节市场流动性?
- US币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美元的汇率波动对全球经济有何影响?
- USD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什么核心角色?这种货币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流动?
- Bitwise 首席投资官忽略短期的市场波动关注加密货币的发展前景
- 泰铢是什么样的?这种货币在东南亚经济中有哪些地位?
- 本币是什么意思?这种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