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机构思维(股市机构思维与技巧)

如何评价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鸡汤+知识付费的套路在创业圈还吃香么?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传统工具和软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原创内容IP成了各大互联网公司抢占的入口,知识付费俨然成为内容变现最快捷的商业模式之一。用户消费场景也趋向多元化,脱口秀、心灵鸡汤甚至是搞笑段子这些偏综艺化的产物经过包装后,摇身一变有内涵的“知识”,那么每天听几十分钟打鸡血、知识补脑的罗辑思维真的有用吗?

所谓知识付费,最关键的还是内容。不同的内容对应不同的用户需求,需求的强弱决定商业价值几何,知识传递的方式从古时候的竹简到现代的书籍、电脑和手机,尽管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方便了,但是知识领悟的程度却越来越低,古人学习都是学而思考,反复研读才能品出其中的精华,然而现代的知识付费杂而不精,华而不实。

显然,知识付费的本质并不是学知识,更像是一场华丽的演出。如果你不认同我的观点,那么请问你听完罗辑思维后学到了什么?不得不承认,曾经的我第一次听逻辑思维感觉很有意思,满满的崇拜高大上,原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真的不一样哦,但脑中除了鸡汤和段子并没有解决任何实用性的问题,作为不明真相吃瓜群众的我似乎只是去看罗胖的表演。

那么,知识付费到底是不是伪命题呢?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知识付费一定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它的方向要么垂直专业化要么深度社交化,所谓垂直专业化的知识付费即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和问答咨询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深度社交化的知识付费即通过商务社交和课程培训的模式对接人群,MBA商学院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

罗辑思维鸡汤的知识付费用户大多是刚毕业学生、工薪白领这样的屌丝群体,真正的企业家和商业人士很少会去听这样的知识大杂烩,为什么呢?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出茅庐喜欢在网上倒腾学习一点干货知识,工薪阶层的白领工作繁忙但是又渴望学习新东西,高大上又接地气的罗辑思维说书讲堂恰好满足了他们打发时间的需要。

其实,这不过是打着知识学习旗号的自欺欺人罢了,他们的心理特征普遍是茫然的,对未来不知所措,不知道想学什么但也闲不住,总想找到一个快速学习的捷径,而像企业家或者是商业人士,对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想学习领导力就报名领导力培训班和企业家圈子打成一片,他们不会花无谓的时间来听罗辑思维这样的鸡汤百科。

说到底,罗辑思维不过是把专业知识经过筛选过滤,通过罗胖的表演魅力将杂乱无章的知识、消化过的理论重新演绎一遍而已,没有学习计划更别说知识体系的系统培训了,纯粹是流于表面的懒人听书,作为开拓视野的娱乐消遣尚可,要说知识付费我是肯定不会买单的。可以说罗辑思维的知识付费不过是内容创业变现的一种形式罢了,和做自媒体,涨粉丝并无二致。

听罗辑思维有个怪现象,听着听着总会感叹罗胖知识渊博,怎么什么都懂,简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顺着他的思路理解问题你会发现完全颠覆了自己现有思考问题的认知,不管好说歹说似乎罗胖都是对的,表面一看完全没有破绽。然而仔细一想,罗胖讲的这些所谓西方的智者、学问家几乎没有听过,一些不明觉厉高深的理论和观点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也许是我自己孤陋寡闻,但大多数听众本来就是大众化的百姓,真正能听懂这些知识的有多少?如果是知识付费,实用接地气的桥段反而更能吸引用户,从小老师教我们活到老学到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海纳百川的知识体系,阳春白雪的未来哲学并不是我们付费学习的主要目标,走到后面用户的兴趣也不过是三分钟热度罢了。

不管罗胖如何卖力吆喝,罗辑思维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越努力越无力的怪圈了。不满足于做一个说书人,商人思维终究战胜了逻辑思维,知识付费又走回了粉丝经济的老套路,拥有一大批”狂热的信徒“,罗胖做起了图书电商,商人挣钱理所应当,但是打着卖知识的旗号做卖书的生意真是匪夷所思,每一次价值”忽悠“策划的卖书演讲换来粉丝的一次冲动消费。

这样的结果是每卖出一件产品,用户的信任程度就减少一次。罗辑思维硬生生造出个知识付费风口却在给图书电商导流,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事实上,知识对于用户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物品,无法大众化仅仅依靠所谓的精英群体消费,市场天花板太低。知识本无价,好的知识更应该免费共享让大众受益,而不是用收费来阻碍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

那么,什么样的知识应该付费呢?技能培训类,提高时间效率类,垂直领域独家内容这些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优秀内容我会考虑付费,说白了就是刚需。罗辑思维鸡汤搭上知识付费的套路已不再新鲜,也难怪罗胖要走卖书的老路了。

股市中的主力庄家到底是哪些人

事实上,股市中的庄家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实力,能够短期内操纵个股和A股波动的机构投资者。像一般的散户、大户充其量也是顺势而为者,不可能是股市中的庄家。因为,一旦你做到了股市中的庄家,个股或股市的涨跌就由少数几个庄家说了算,而不是散户们说了算,散户们的资金虽然多,但终究是一盘散沙。

先把股市里面的几类庄家归纳一下,然后再展示给大家:第一类,国字号主力,护盘资金。主要是证金公司、中金公司为代表的,他们对股市是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但是国家队也要有退出的时候,一旦退出股市又难以得到长期稳定。

比如2015年下半年股市大跌,2016年初国家队便出手救市,然后把股指稳定在了3100点至3500点一线。对于国家队来说,短线稳定股指没问题,但是一旦国家队赚钱后退出,长线股市还是要朝着预定的方向而去。

第二类,险资等社会上的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当年宝能旗下的两家险企就要收购万科,于是万科的收购战打得异常激烈,宝能姚振华要控股万科,而万科的管理层团队却不允许其进来。最终,虽然险资没有获胜,取得了对万科A的控股权,但是万科A的股价却涨上了天,宝能旗下的险企在财务投资方面也赚得盆满钵满。

第三类,掌控几只或十几只个股的私募基金。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福熙投资公司的徐翔。其实,徐翔也没啥多大能耐,只要提前布局想买的股票,然后放出利好消息,拉升股指,当散户们都看到股价的大涨,于是就追涨操作,此时,私募基金已经把股价拉升到历史高位,然后慢慢出货,散户慢慢进场,最后完成筹码的交换。私募基金就能套现离场。

第四类,上市公司的大小股东们,他们的持股成本很低几乎可忽略不计,但是却可以牢牢操纵个股股价。他们需要个股上涨时,只要散布利好消息,股价就会疯狂上涨,他们就可以在高位减仓。所以,那些大小非股东一旦解禁后,就想方设法把股价拉上去,这样可以大幅减持手中筹码。而最终被套住的就是中小投资者。

事实上,A股市场肯定也有庄家,他们掌握着巨量资金。只要控制沪深300或者上证50等权重指标股,从理论上说,就能对A股市场进行拉升或砸盘。这应该叫做集体坐庄。其实,只要机构投资者联合起来控制几只权重股来影响股指,难度并不大。所以,投资者应该相信,A股市场也是有资金在幕后操控的。

股市中的庄家究竟有哪些?中小散户不能算,就连大户也不能算,真正的庄家是国家队、私募基金、险资等机构投资者,他们不仅能够左右个股涨跌,也能够撬动股市的波动。事实上,庄家和散户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资金优势、信息优势。正是有了庄家控盘,所以散户一抛股票,股价就涨,散户一买股票就被套牢。因为庄家的幕后黑手在引导着你的操作决策。

如果股市只有散户,没有机构会咋样

想什么呢,机构又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哪个市场在诞生初期不是一个散户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本没有什么散户机构之分,只有公众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之分,在市场的懵懂期,总会有人赚钱有人亏损,于是市场逐渐的演变,才出现了钱的归边和筹码的归边,这个归边的结果是必然。

就如盘古开天地,一斧头下去,轻的东西形成天,重的东西形成了地,这是本质属性决定的,不是什么自然消灭掉一些东西就能够逆转的。即便现在将所有的所谓机构全部禁止交易,结果依然一样。

理查德。沙贝克在书中对投资者的定义非常的明白,所谓公众交易者,其实就是一些没有自己的方法和未经学习,无法在市场里盈利的人,在我们这里叫散户。而这些公众交易者经历在掌握了自己的方法后,是可以转变为所谓的专业交易者,现在很多人称为机构。

没有了机构那些人,这个市场里的人就能都盈利了?不可能!还是会有人亏损,有人盈利,有人逐渐掌握话语权,有人逐渐丧失手中的钱,最终依然会形成现在的局面!

不要有什么受迫害妄想症了,散户之所以是散户,不是什么机构迫害的结果,是散户在这个市场里不断亏损造成的结果。机构之所以是机构,也不过是因为他们一直能盈利。

事实上每一轮熊市,其实都是一次再洗牌,很多所谓的机构被打回原形,变成了散户,而有一些散户则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子,变成了专业的交易者。

公众交易者和专业交易者本来就是不断在转换的,确定的唯一方法就是你赚到的钱。这个市场没有机构,就像只有黑没有白,可能吗?

怎么样炒股才能紧跟机构的步伐

炒股想跟上机构的步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市场当中有龙虎榜、游资榜等,但是跟着这些榜单投资股票,往往都会慢半拍,而在股票市场上,如果做过多的投机行为,慢半拍往往就是要命的,更何况国内的交易规则是t+1交易,这会加大跟风投资的风险。如果在上涨行情过程当中,还有一些机会,如果遇到下跌行情,往往就会损失惨重。

在股市当中投机,很多人都试图紧跟机构操作,但往往都事与愿违,归根结底就是对投资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国际投资过程当中,有很多基金都跟随大型投资基金操作,结果却连连失败,所以每年才会有大批的基金倒闭,国内也是如此。机构尚且如此,何况个人。

在投资中想要抢占先机,需要洞察机构对投资股票的布局,不论热点如何变换,有三个重要因素不会改变,第一业绩、第二增长、第三经济发展新兴热点。机构做投资也不是盲目投资,都是建立在调研报告之上而作出投资决定,因此在投资过程当中,加强宏观分析,加强行业分析,加强世界热点科技的追踪都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对于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的成功概率研究已经基本有了一些定论,主动投资者的失败概率往往大于被动投资者,所以说如果真想跟踪机构操作,那就去研究一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

股市的机构思维(股市机构思维与技巧)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kk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