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2015年 股市债市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债基有多热股基就有多冷,你如何看2018年债牛股熊的现象?,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2015年 股市债市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2020年6月你的基金清仓了吗?
刚刚清仓2018年4月开始的定投,累计定投533期,累计投资金额60多万,盈利20多万。首先,我自己是某全球500强银行中层干部,过去还在做产品经理的时候,负责给基层支行培训宣导基金定投,所以我算比较专业的基金投资人,基金投资在我整个投资结构里面我的预算占比是30%以内,也就是200万左右。
基金投资的盈利目标:30%,赚到就卖,毫不犹豫。
基金定投几个原则:
1,选什么基金,不要轻易相信银行理财经理,他们懂投资就做领导了,要不就财务自由了,还跟你卖基金?重点:定投指数基金,选沪深300+创业板即可,我选了5只基金,最终2年定投下来跑赢创业板指数的只有1只,大部分基金经理实际很水。我也认识一些基金经理,只能说参次不齐。定投指数基金,投资的是国运。
2,怎么投?最佳答案:按天投。基金定投从数学逻辑上来说,就是风险分散的过程,通过分散投资时间,把买入时点风险平摊。想象一下当年中石油上市第一天,如果你有100万一把投进去,现在大概剩下10万,如果你分成10000份去投,现在应该还有70-80万。说的装逼一些,你就当你在建仓好了。
3,投多少钱合适?看你的财产情况,假如你有10万,我建议你allin。如果你有100万,我觉得拿30-40%投资可以,如果你有1000万,我觉得20%左右合适。
为什么这样安排:
1,10万以下的人,你需要的是财富快速增长,10万存定期,买理财,一年下来也就是4000块钱收益,对你而言10万变成10.4万没有任何意义。目前A股3000点,你才开始定投,说实话,哪怕一年内跌到2400点,大盘也就跌了20%,你亏损估计还不到10%。
这类人的投资方法:把10万分成两份,一份沪深300,一份创业板,每份5万,每天定投100,一个月大概定投22个工作日(实际上由于假期,调休,一般一个月也就投20个工作日),每个基金一天投100,2个基金,一个月就是4000,一年也就5万,10万可以部署两年定投,两年内没实现投资目标,继续投,提前实现,赎回。
2,100万左右流动资金的人,有点尴尬,全部买理财,一年4万收益,赶不上通胀,实际上财富是在缩水。高风险投资比例可以适当增加,有100万,收入应该也处于快速提升期,年龄低于40岁,不妨大胆一些。
这类人的投资方法,同第一类人,但是单日定投金额每只基金提升到300,翻三倍,一年定投15万,部署三年定投,提前实现收益目标就赎回,重新开始。
3,100-1000万阶层,目前我自己处于这一阶层的中间偏上,这一阶层的人集体画像是有一套或以上住房,有一定投资经验。
大额定投,我先介绍我的经验,2018年上证3000多点吧,我挑的5只基金,有景顺长城环保,国泰互联网,军工指数,创业板指数,中证500。最终景顺长城环保投资收益最高,创业板次之。国泰互联网再次之,军工和中证500最差。事后分析,只能说A股没有500家好公司,所以中证500指数大家就别买了。
大额定投,我每只基金投300,5只一天就是1500元,一个月就是3万,一年36万。但是,如果大盘跌破3000点,我会把单只基金定投金额加码到400元,此时我每天定投金额就是2000元,一年就是44万,大盘跌破2700点,单只基金我加仓到500元,每天定投2500元,一个月5万,一年60万。
事实证明,在大盘3100多点的时候我开始定投,到大盘2900多点的时候,我成功盈利30%离场,然后重新开始定投。
定投秘诀:
1,牛短熊长,用时间化解信息不对称,将买入时点这个缺点用分散投资换取平均值,避免长期做大闸蟹。
2,粤语有一句谚语:赢就缩,输就谷。大盘过去10年,3000点以上时间屈指可数,A股牛市跟男人高潮一样短暂,更多是在箱体震荡,这个箱体就是2400-3200之间,偶尔突破箱体又会很快跌落。
3,有人说你赚30%就卖掉,万一碰到07年大牛市,15年大牛市不是很可惜?作为两次大牛市都赚钱离场的人,我负责任的告诉你,大牛市95%的人都亏钱,有些钱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觊觎的。
最后,感谢你拨冗看了我的投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在基金投资中赚到属于自己的利润。
最后讲一句:投资的原则是克制贪婪,耐住寂寞。
统一回复几个集中问题:
1,定投开始的时间点问题,现在还可不可以定投,因为创业板已经四年新高。我想说我开始定投的时候中美还没有贸易战,华为还没被制裁。定投你就投吧,哪怕大盘一时跌20%,也就跌到2400点,你定投又能亏损多少呢?所以大胆开始吧,我赎回之后也重新开始定投,只是把表现不好的中证500淘汰,换成沪深300而已。
2,指数基金收益低,我的创业板指数2年零2个月,定投收益46%,我不知道多高收益算高。反正我是很满意的。
3,怕亏损,大盘跌10%亏很多。这类人你还是去做定期存款吧,股票,基金也好本质是风险投资,现在银行理财都不保本,风险厌恶型就别做基金了。
4,有人说过去一年买科技类,现在买医疗类基金会赚更多。第一,我个人持有互联网类题材基金,整体看没跑赢创业板指数,第二,炒题材类基金只是等于把炒题材类股票换了个投资标的,心态上还是炒股,你不是在做定投。第三,最重要的一句话:网上所有告诉你应该买什么股票,买什么基金的都是骗人的,钱那么好赚干嘛告诉你分一杯羹。定投优先选择沪深300和创业板,看最后一张截图,创业板指数目前主力仓位也在医疗。
最后,给大家一个善意提醒,要享用定投盈利成果,这会坚定你定投的信心。
1,你是想用赚来的钱买手机,买车,还是买房?不管目标是什么,都给自己一些奖励。以我自己为例:2015年股票4500点,我就卖出全部股票基金,用其中36万购买了一台奥迪A6奖励自己,现在还在开着。剩余58万利润购买了深圳宝安流塘阳光一套公寓,付了个首付,隔年赚了90万卖出,自己添了点钱换了套120多平的房子。
2,要有富人思维,过去我也和大家一样,手上有30万,就换车,换手机。一直到2009年我花了90万买了一套房子,那套房子我2016年卖出的时候是500万。我当时才想明白,只有钱生钱才是最快的增加财富的办法。所以我一直坚持投资理念,这几年房子买了三套,也卖了两套,中间从15-20年这五年通过买卖房产又赚了400多万。我自己家孩子受我影响,她从小就知道要投资,用投资赚的钱去买她的小东西,甚至做公益捐款的钱,都是用她利是钱做的大额存单每个月的利息支付的。
统一回复几个大家问题比较多的问题,类似问题我就不再一一回复了:
问题一,定投的基金赎回之后是否继续重新开始买?还是等指数回调再买?如果立即开始买,那赎回的意义在哪里?
答案:两个人去摘水果,摘了一上午,都摘了30斤,张三中午把水果拿回家一部分给老婆小孩吃了,一部分储存起来。李四为了省路费,坚持待在果园不回家,下午张三重新回到果园,轻装上阵,突然一场大暴雨来临,张三,李四的水果都被淋坏了。但是张三因为中午回家了,损失不大,李四呢?上午摘的和下午摘的水果都淋坏了,损失惨重。
这就是我的答案,大家投资是为了改善生活,不是为了省那一点点赎回费和认购费。我一般定投两三年,实现盈利,要不就换台车,要不就和全家出国旅游,拿一半盈利奖励自己,一半盈利再投资。享受胜利果实会让我更加坚定投资耐心。
问题二:请问那个公司的沪深300和创业板指数比较好?
答案:农夫山泉和恒大冰泉的矿泉水有没有区别?我觉得没有,起码我喝不出来,同理沪深300指数基金也是如此。
问题三:请问增强型,分级指数基金和普通基金有啥区别?
答案:请自己百度,力不到不为财,别太懒惰啦!
问题四:请问什么时候卖出比较好?现在买或者现在卖合不合适?
答案:可能云知道,反正我是不知道。买入卖出时点是世纪难题,巴菲特吃一顿饭几百万美金,我估计都得不到答案。
问题五:定投才开始3个月盈利盈利30%,赎不赎回?
答案:看你定投目的,你想买手机,差不多够了,就卖吧。但是我估计大概率你想买车,那就再等等。继续定投把规模做大一些。
问题六,大盘指数跌,为什么定投可以盈利。
答案:很多人炒股,买基金喜欢一锤子买卖,以为自己是股神,一次性全部身家投入进去,结果遇到大跌,实际就等于套牢,6000点,5000点两次大跌套牢的人不少,现在估计有些人连股票账号都忘记了。定投基金的人,仓位轻,弹药足,你套牢,我就加大力度在低位吸筹码,降低成本,大盘主力成本在3000点,我通过定投,把成本降低到2500点。一有反弹,还没到你回本,我已经盈利30%套现。等到大盘重新下跌,套牢者忍无可忍割肉离场或者继续站岗,定投的人又重新吸收筹码。周而复始,反人性操作,原理很简单,人性很复杂。
有些问题比较重复,我就不一一回复了,谢谢大家理解。
债基有多热股基就有多冷,你如何看2018年债牛股熊的现象?
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本是追逐利润的,就本身普通市民而言,楼市好就去投资楼市,2015年股市好就去买股票、股基,债市或者债基对比当前投资方式能得到的投资收益更可观时,当然投资债市、基市。实质上,股基和债基两个可以说相互制约,通常情况下,当股基投资收益比债市收益高出两倍时,人往往更愿意冒险去投资收益更高的股基,但当两者持平时,或者股基投资风险较大时,债基的受欢迎程度更高!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每个人或活动单位的不同对于投资选择也不同,单企业而言,首先企业更考虑的是投资风险的大小,才会考虑收益,当投资风险太大时,企业毫无疑问会选择风险较小的,并且回报率比较确定的,所以单企业而言,选择确定性更高的债基!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往往因为更高收益而愿意承担一定风险,那么此类人更愿意选择股基.所以有些投资行为是改变不了,改变也有更多可能是对于投资标,投资资金的多小吧!投资者总会跟着市场的走势随波逐流……
2018年5月意大利股债汇危机有多严重?
(本文由经纬观天下原创)
和欧洲一样,纽约的银行股价也在下跌。在华尔街,意大利的政治危机破坏了股票经纪人的情绪。最重要的是,银行股价值受到空前未有的压力,因为投资者希望保证本金安全而从自己的证券账户中将银行类股票纷纷抛光,人们都在猜想意大利会否引爆欧元危机,现在问题开始多元化扩散,国际贸易商都很清楚欧元汇率的大跌将对欧洲的对外贸易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不仅是华尔街的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开始下跌,就连日经指数也开始下跌。
大规模持有欧洲政府债券的高盛、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的股价跌幅一度超过百分之四,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价风险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生飙升。意大利经济动荡的原因是在经济产出方面承担着自希腊危机之后的最大债务高峰,国际金融市场敏锐的发现了意大利的此次危机与希腊危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意大利是欧洲主要经济体之一。鉴于债务水平,意大利的经济危机在可预见的将来是无法在财政方面得到妥善解决,鉴于政局不稳,政府也拿不出来解决办法。
其次,在货币市场上可以看出意大利正在勾出欧元危机的爆发苗头。欧元在2014年春季的时候也达到了与大熊市同样的下行势头。直到2015年春季的短短一年内,欧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了四分之一。北美对许多欧洲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欧元兑美元汇率的走低将立即反映在国际贸易的业务当中,因为欧洲与美国的几乎所有商品交易所都是以美元为计费单位。很明显,意大利的经济危机正在为下一次欧元危机的阴霾推波助澜。由于美国与欧洲的利率政策持续分歧,货币动荡和新兴市场危机的风险正在增加。
意大利的政局危机正在使其境内的金融市场处于悬置状态,临时政府必须撑过漫长的6月,直至7月开始的大选。意大利永久减少其沉重的债务负担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改革产生新的经济增长,而不是新的债务。至少,也要提高居民的储蓄水平。但从目前来看,临时政府并不想迅速提升意大利的储蓄水平,因此意大利的债券风险不太可能出现下降,反而正在随着政局的不确定性而不断上升。欧元区可能会被引燃债务危机,不是因为希腊,而是因为意大利。
债券的发展史
我国市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经过65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柱,也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期间,债券市场的交易由柜台交易为主发展到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债券的发行主体由国家、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为主扩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债券的交易主体由以银行为主覆盖到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债券的品种由以国债为主丰富到地方政府债、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等;债券规模也由几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0多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前市场时期(1949-1981)
1950-1958年,我国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0年,为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我国发行了一种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避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规定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以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广州、重庆六大城市的大米(天津为小米)3千克、面粉0.75千克、白细布1.33米和煤炭8千克的批发价,用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此项平均市价,每10日公布一次。发行总额原定为2亿分,年息5厘,分5年偿还。公债第一期发行1亿分,第二期因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到1956年11月底,一期本息全部偿清。
之后,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国从1954年-1958年,连续五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公债的计划发行额,除1958年为6.3亿元外,其余四次均为6亿元,都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利息率均为年息四厘。该项公债主要以城市私营工商业者、公私合营企业的私方人员、机关团体职工等为发行对象。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经理公债发行和还本付息事宜,公债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向国家银行和公私合营银行抵押。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起了良好的作用。
1958年,国家的经济秩序由于“大跃进”、“浮夸风”被打乱,国债被迫暂停。1959-1980年,为“空白期”,没有国债发行。
第一时期:场外柜台交易为主(1981-1991)
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
1981年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债。国债恢复发行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但恢复发行之后,经历了长达7年的有债无市的历史过程。
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
而债券市场真正的起步,还要从1988年算起。1988年前后,为应对各方面改革和建设的资金需求,政府除国库券外,还发行了5个品种的国债
1988年,我国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为了解决先后发行的大规模国债能够得到流通变现,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这是银行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中国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
1991年初,我国将国债流通转让范围扩大到全国400个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在1988-1991年期间,出现了著名的“杨百万”,其通过套利交易国库券赚取了大量金钱。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品种以国债和企业债(包括金融债)为主,发行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解决改革中的微观问题,而并不是站在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的宏观视角出发的。从发行主体看来,主要以财政部为单一主体,即使是发行企业债也需要央行核准,银行单笔,实质上仍是公债性质。从发行方式上来看,并不是市场发行,而是摊牌分配为主。从债券市场的统一性来看,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而是债券经营机构各自为战的松散结构。因此,这一阶段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婴儿时期,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并不是战略性的,而更多体现的是战术上的需要和发展的偶然性。
第二时期:以交易所交易为主(1991-1997)
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1年随着交易所的成立,债券的交易重心逐渐向交易所转移,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但场内市场尚不成熟。此时,发行利率仍为行政确定。直到1995年,国债招标发行试点成功,国债发行利率才开始实行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正式开始。
1991-1994年国家通胀严重,债券普遍折价。期间,管理层的政策思路主要是通过增加保值补贴率变相提高债券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通过发展衍生品市场带动基础产品市场,从而提高市场整体流动性。
1992年12月28日,上交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国债合约。2.5%的保证金制度可把交易量扩大40倍,有效的提高了国债期货产品的流动性。但国债期货试行的两周内,交易清淡。
1993年7月10日,情况才发生转变,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称在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参照中央银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的保值补贴。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由股市转入债市,随之交易所的现券交易量和期货交易量都大幅增加。
1994年财政部发行国债1028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倍,从而也促进了交易所债券交易的活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http://www.southmoney.com/futures/>交易,在其配合之下,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现货交易开始明显放大。
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1995年5月,之后因国债“327”事件,国债期货市场关闭,交易陡然萎缩。当时,财政部和市场管理部门将实物券流通中所发生的问题,归因于场外市场的存在,并认为记账式债券是交易所才可能拥有的特性。随即,1995年8月,国家正式停止了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1995年财政部仅试点发行了11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
到了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量发行。这一年,证券交易所发行了六期共1116.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占当年国债发行量的52.5%。同时,二级市场成交量也迅速放大,1996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券成交量比1995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成交总量的95%以上。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
1997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大涨,大量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方式流入市场造成股市过热。为此,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这也标志着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必须探索新的债券组织和交易形式。债券价格的波动性相对股票小很多,但当市场化程度不高时,流动性容易受到交易所竞价方式的制约,自动撮合无法保证买卖双方的交易需求随时可以配对,成交价格容易在大宗交易的影响下大幅波动。同时由于市场机构对债券的认识不充分,将债券当作股票来投机炒作,从而大幅偏离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从交易方式上,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办了国债现券交易、国债期货和回购交易,以及企业债现货交易。这极大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监管结构上,建立了中国证券监管管理委员会,中国国债协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两家自律监管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建立了全国性的国债登记托管机构和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
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正规化,交易品种逐渐丰富,交易方式也不断创新,但发行与交易目的却不匹配。发行目的仍然是宏观经济管理,交易主体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或逐利目的。
第三时期: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1997至今)
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
为了解决交易所市场发展产生的问题,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通知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尽管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初期仅有16家商业银行总行作为成员,但这毕竟是一个开端,它意味着一个大规模的债券场外市场在中国已经起步了。
从银行间资金融通起步,银行间债券市场突出解决了银行间的资金融通问题。
1998年5月,人民银行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恢复,以买进债券和逆回购投放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同年,债券发行方面,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达到4636亿元,其中包括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种国债、对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423亿元专项国债、1000亿元建设国债和谈判发行的513亿元国债。9月,国家开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发行系统,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首次市场化发行了金融债券,随后国家进出口银行也开始市场化发债,两家银行市场化发债410亿元。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发债的结果使1998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存量达到了10103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两倍。虽然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未成为国债发行的最主要场所,但发展势头可观。
1999年开始,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场外债券市场已渐渐演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1999年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共计4426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74%。2000年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3904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62%。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中国债券发行的首要场所。
同时人民银行开始大量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员,推动商业银行将资金融通的方式转移到债券回购上来。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至此,代表中国批发债券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其组织成员达到了693家年金融机构,基本覆盖了中国的金融体系。而且在2000年初,人民银行推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双边报价商的概念,到了2001年8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9家商业银行获准为双边报价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正式确立。
199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成交量迅速放大,直至2000年8月,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开展双向操作之后,银行间债券市场日成交量稳定在200亿元左右的水平,远远超过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制度的创新,使大宗债券交易变成了现实,提高了银行持有债券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力地降低了发债成本、扩大了债券市场容量,支持了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同时也使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结构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商业银行资产中,债券的比重已从1997年底的5%,提高到了2001年底的17%,商业银行资产单一、贷款比重过大的情况已有了明显改观。
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而平稳的发展,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基础,并使之逐渐成为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中国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据发达国家的统计,场外债券市场的单位交易成本仅为交易所,这就方便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场外债券市场。但是,我国的场外债券市场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式出现,一开始就将主体限定在了银行,反而使得场外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的类型和数量少于交易所债券市场,不能覆盖全社会所有的债券投资者,大大限制了功能的发挥。
2002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
2002年,我国债券市场体系基本确立。在交易主体方面,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先后扩充了非金融机构法人和个人(通过间接方式);在市场统一性方面,首次实现跨市场同时发行国债,使得债券品种开始能够在多个市场发行流通。并允许商业银行承办记账式国债柜台业务,从而联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柜台债券市场。允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从而联通了这两个债券市场。至此,我国统一的、多层次的、以银行间市场为主的债券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2002年以后,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债券品种的不断丰富,尤其是企业债品种的不断完备。2002年,在吸取1996年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央行适时推出了央行票据,并使之成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工具之一。2004年,由兴业银行首发30亿元的金融次级债,开辟了银行次级债的投资品种,并为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增加了渠道。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试水,并且在发审上实行注册制,这为企业债的市场化发行奠定了基础。2006年2月,资产支持证券获准发行,结构性债券诞生。2007年9月,15500亿特别国债获批通过,并决定其中2000亿元国债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公众发行,这一举措不单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重组奠定了基础,而且极大增加了公开市场业务所能利用的合规工具。同年10月,第一支公司债面世交易所市场。2008年4月.中期票据问世,其吸取了短期融资券的经验,实行注册制,在期限上丰富了企业债券品种,期限一般是1-10年。2009年4月,由财政部代发的第一支地方政府债问世,填补了我国地方公债的空白。2009年11月,我国第一支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正式发行成功,集合票据仍采用注册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这一集合债务工具进一步完整了企业债品种。
这期间,债券市场主体不断丰富,机构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我国债券市场发行主体从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拓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已涵盖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用社、企业等各类机构。我国债券市场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已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力量。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化定价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力持续强化;推出了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提供市场化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手段。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地位大大提升,功能不断深化。我国债券市场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平台。公司信用债券的推出,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结构。债券市场还成为金融机构投融资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平台,在促进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债券市场初步形成分层有序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我国已初步形成面向机构投资者、场外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市场架构。实行场外询价、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主要满足机构投资者需求,实行场内撮合、零售交易的交易所市场是补充,主要满足中小投资者和个人需求。银行间市场建立了规范的电子交易平台,以及相应的债券托管、清算、结算制度。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间互联互通初见成效,跨市场发行、交易、转托管均已实现,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进行债券交易试点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
这一时期,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得到丰富,规模得到有效增加,债券市场体系也基本完整的得到确立。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底,我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达20.4万亿,跃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二。此后5年,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2010-2015年,债券托管余额翻了一番,截至2015年10月,债券余额已超44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2014年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2月13日,央行首次发布了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规范-《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一方面放开理财产品开户,对于债券市场来说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规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行为,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户流程。
3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从事柜台记账式国债业务的商业银行,其柜台债券业务品种可以在记账式国债基础上增加国家开发银行债券、政策性银行债券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政府机构债券。承办银行可以通过其营业网点、电子银行等渠道向投资者分销债券,与投资者进行债券买卖,并办理债券托管与结算。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投资以上三类债券。
为规范企业债券簿记建档发行行为,发改委4月24日发布《企业债券簿记建档发行业务指引(暂行)》。要求将原来主承销商自行簿记建档改为主承销商在中央结算公司簿记建档。对整个企业债的发行过程进行了规范,压缩并且杜绝了企业债发行过程中的寻租空间,并明确参与人不得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破坏市场秩序。
5月22日,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十省市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实行年度发行额管理,全年发行债券总量不得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当年发债规模限额,并且剥离了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此次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正是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的办法之一。2014年十个试点省市共完成1066.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工作。
6月11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实施《银行间债券市场尝试做市业务规程》,强化对尝试做市商业务进行规范。尝试做市制度是指尝试做市机构通过交易中心交易系统连续报出做市债券买卖双边报价,以及根据其他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的报价请求合理报价,并按其报价与其他市场参与者达成交易的行为。此规程旨在明确规范尝试做市机构的做市行为,表明央行和相关监管部门正在强化对做市商制度的完善,对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1月2日起,财政部发布由中央结算公司编制提供的能够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这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国债市场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在我国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基准性作用。
11月11日,以中债-中国高等级债券指数为标的的ETF产品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标志着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该ETF产品的成功推出为美国投资者提供了一条投资中国大陆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新渠道。另外,2014年2月以中债-5年期国债指数为标的的全球第一只RQFIIETF基金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这些产品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中国政府部门、银行、企业等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新途径,也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据统计,2014年末在中央结算公司开立托管账户的境外机构达176家,较上年末增加65家,持有债券共计0.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19%。
11月28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部分合格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信托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等四类非法人投资者可向央行上海总部办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账户,在银行间市场进行投资交易。此举有利于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投资者的结构。
总体来看,2014年,中国债券市场步伐明显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制度建设、投资者结构完善及债券品种创新等诸多方面均有明显进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关于2015年 股市债市和债基有多热股基就有多冷,你如何看2018年债牛股熊的现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