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舌头是进食和言语的重要器官
能让我们品出酸甜苦辣
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
除此之外,舌头与健康也有着密切关系
在中医学上
舌诊也是“望诊”里十分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可以根据不同颜色的舌苔以及舌质
综合判断,身体的状况
究竟,正常的舌头长啥样?
舌头发白,发黄,发黑意味什么?
舌苔表面需要清洁吗?
协和中医科专家喊你,吐舌头看看
中医认为,观舌色可知疾病之性质,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形态、芒刺、裂纹以及灵活程度等,可以初步判断人的健康状态。
在舌诊时,中医主要看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
健康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
舌形
01
舌质胖大有齿痕
舌头看上去虚浮胖大,既称胖大舌,又被称为“白玉舌”,这种舌形也很常见。因为舌头太胖,边缘经常与牙齿摩擦,所以往往会出现齿痕。这种舌象多与水湿停留有关。拥有这种舌象的人,往往有脾胃虚亏、脾湿或肾阳虚问题。
脾胃虚亏多表现为消化系统不好,胃肠蠕动能力差,吸收能力差;肾阳不足,则表现为肢冷怕凉,腰膝酸软,排泄异常。多见于30岁左右忙于工作的人,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饮酒,导致体内废物滞留。
建议
这类人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茯苓、山药、大枣、山楂等健脾利湿的食物。
舌色
01
舌质发白
舌体发白较为常见,表现为淡白舌、血色很少,主要是气血两虚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脾虚,多表现为浑身无力、胃有胀满感,贫血,月经期间的女性也常常会出现。
建议
这类人群平时可以吃这些食物:当归炖鸡汤,或者红枣乌鸡汤。
02
舌质发红
舌两侧红:如果不仅口干,口还发苦,眼睛发红等,则都属于肝火旺的表现。有肝火时,舌质会发红,但两侧红更明显。
建议
这类人群平时可以喝药茶,比如用苦丁茶加上菊花、蔓荆子沏水等。
舌尖红:舌头偏红,尤其是舌尖发红,主要是心火上扬的表现,可能出现口干、烦躁、口舌生疮、睡眠不好、小便发黄、大便偏干等症状。
建议
这类人群平时可以用玉米须煮水喝,或者用金盏花、茅根儿。如果舌头前半部分发红,还伴随咳嗽、鼻干、咽干等,一般属于肺火,治疗时需要清肺热、通腹气。
03
舌质发紫
舌头呈现绛紫色,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主要表现为血淤、脾胃湿热,还伴有口干口臭、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情绪暴躁、失眠等,治疗方面需要清散热气、化瘀利湿。如果舌质呈现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说明属于阴寒证;如果舌尖出现青紫色瘀斑,则说明体内有淤血蓄积。
建议
这类人群平时可以经常吃冬瓜、大白菜、苦瓜、新鲜蔬菜以及绿豆汤等,性凉又利湿。
舌苔
临床上看苔质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等情况。
舌苔发黄
舌苔黄腻,是肝脾湿热的症状,会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多表现为情绪急躁,易口渴,口苦口臭等;口臭就是因为脾胃不调,胃火旺,消化不良引起的;而口苦就是因为胆汁排泄紊乱引起。另外肝开窍于目,肝脏出现疾病通常会引起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建议
这类人群平时可以吃点滋阴健脾养肝的药,调理脾胃和肝。
舌苔黄厚腻
舌苔很厚,颜色黄腻,说明体内有湿热,主要出现在爱喝酒的人身上;当然,还有可能是热证,也就是风热感冒。如果是舌红苔黄且口臭,则多是因为胃热,胃火旺盛的人多表现出胃痛、口苦口臭、爱喝凉水。
建议
这类人群应调节日常饮食,建议食用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炸、辛辣的食物。
舌苔过白、厚腻
健康的舌头表面只有一层薄白苔,可以隐约看见下面的舌头,但是舌苔过白,直接就把舌头给盖住了,这种舌象多表现为脾胃不好,消化不良,经常容易出现腹泻、胃疼等问题。
建议
这类人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冬瓜、薏仁、淮山药等。
舌苔发黑
舌苔发黑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浅不同,中医认为舌苔发黑是热极化火所致。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容易生寒湿,舌苔会变得厚腻,开始是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或黑色。情绪高度紧张、经常熬夜、过多抽烟,容易引发黑苔;有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尿毒症、恶性肿瘤等,在病情恶化时,也会出现黑苔。除此之外,在吃完桑葚、乌梅、黑加仑等食物之后,也会出现舌苔变黑的情况。
舌苔是不可以随便刮的。每天刮一刮舌苔,其实也没有实际意义。被刮除的舌苔,在数小时后又会生成。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清洗舌面。比如用专门的软毛刷或者牙刷轻轻地刷舌面。也可以用盐水和漱口水漱口,或是使用冲牙器来冲洗舌背。切记不能用硬板类、锐利的东西使劲刮舌苔。高频率地用力刮舌苔,还会刺激味蕾,损伤舌体,造成舌背部麻木,味觉减退、食欲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同时,如果舌苔刮得干干净净,就成了无苔舌,会掩盖疾病表现。
温馨提示
正常人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苔,如果体内出现问题,舌苔的厚薄就会发生变化。一旦舌苔变厚发腻,或是颜色发黑、有味,首先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先自行刮除,就会影响到医生的诊断。
我猜,看这篇文章时
你们都在吐舌头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
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
来源:武汉协和医院
监制:孙晖 王继亮
策划:党委宣传部
信息来源:中西医结合科
编辑制作:彭锦弦
审校:聂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