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卢布汇率的巨幅波动引发市场关注,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幅度贬值后,强势反弹,一举成为全球涨幅最高的货币。笔者通过分析俄罗斯汇率制度、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经验以及历史上卢布汇率的变动规律,总结卢布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国际收支、外部冲击以及制裁与反制裁举措。对我国而言,建议密切关注国际货币体系动态,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币交易清算体系的效率和独立性。
俄罗斯汇率制度和卢布历史走势
俄罗斯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开放的金融市场决定了卢布汇率较高的波动性。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对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经济上采用“休克疗法”,建立现代化的金融制度,并实行资本自由流动和浮动汇率制。一是外汇市场改革。1991年俄罗斯开始推行卢布汇率市场化改革,允许企业按照市场价格买卖外汇,汇率由银行同业市场和交易所来确定;2002年,制定新的外汇管理法规,全面开放外汇市场。二是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开放。俄罗斯先是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开放,在资本项目下保留个别项目的管制;1997年,放宽跨境融资要求,推进了资本流动自由化。三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汇率制度逐步从有管理的浮动走向自由浮动,俄央行从放宽外汇走廊过渡到退出外汇市场干预。因此,卢布汇率易受内外部不同因素影响,尤其是受负面冲击时贬值较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卢布汇率的整体走势主要是由贬值期和稳定期构成的,贬值期成为决定卢布汇率趋势的关键节点。
历史上卢布汇率经历了五次较大幅度的贬值。卢布汇率出现第一次较大幅度贬值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港股00662)危机期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境内资金出现外流,叠加俄政府债务违约,市场出现恐慌情绪,卢布全年累计贬值246.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卢布汇率出现第二次明显贬值。第三次贬值持续时间较长,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贸易和金融领域的普遍制裁,同年6月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进一步恶化俄罗斯的国际收支,导致卢布大幅贬值。此外,2015年美联储正式步入加息周期,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普遍出现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2016年初卢布贬值压力有所缓解,但远低于2014年以前水平。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引发全球经济下行和金融市场动荡,卢布汇率再次出现贬值,但回调较快。最近一次卢布贬值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卢布起初快速贬值至历史最低水平,在“卢布结算令”生效后大幅反弹至七年来最高水平,成为本轮美联储加息以来全球最强货币。
总的来看,影响卢布汇率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层面。一是国际收支因素。贸易顺差是卢布汇率的关键支撑。俄罗斯货物贸易保持常态化顺差,是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出口占比超40%,主要出口至欧洲和亚洲市场。二是国际因素。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大宗商品价格对卢布汇率影响显著。卢布历次贬值时期中的三次都伴随着美联储加息。此外,国际油价在克里米亚问题和本次俄乌冲突期间的大跌和大涨对卢布汇率的短期影响也是决定性的。三是制裁影响。在俄罗斯频繁受到西方国家制裁的历史上,卢布汇率的短期贬值几乎是必然结果。一些研究甚至将卢布汇率走势作为俄罗斯经济受到制裁的状态指标之一。
2022年卢布汇率受多重因素影响先贬后升,创年内全球最大涨幅
受俄乌冲突和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卢布出现剧烈波动。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西方宣布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包括冻结俄罗斯央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禁止俄罗斯政府、银行机构发行国际债券,并将俄罗斯重要的金融机构逐出SWIFT系统。卢布接连重挫,2月28日的单日跌幅甚至达到25%;3月7日盘中一度贬超170卢布/美元;3月11日,卢布汇率跌至历史最低点,为1美元兑120.38卢布。
美联储加息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是影响卢布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一是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美元保持强势。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3月16日,美联储开启了自2018年12月以来的首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25%~0.5%,并于5月和6月分别加息50个、75个基点,基准利率区间上调到1.50%~1.75%。叠加俄乌局势的胶着状态,市场避险情绪持续升温,美元指数于4月下旬开始突破100点,并保持高位震荡。二是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2022年以来,大宗商品包括原油、谷物、化肥等价格出现较大程度涨幅,近期虽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但总体仍维持高位。
俄罗斯出台反制裁措施,推动卢布强势反弹。受制裁后,俄罗斯迅速出台反制裁组合政策,包括公布“不友好”国家和地区名单(包括美国、欧洲联盟成员国、英国、乌克兰、日本和韩国等)并对其实施贸易限制和冻结资产等措施、提高基准利率、限制个人外币存款和账户提现、强制企业结汇、恢复购买黄金、将卢布与黄金挂钩和“卢布结算令”等。一揽子反制措施助力卢布强势反弹。3月31日“卢布结算令”签署后卢布强势升值,盘中一度升至80.5卢布/美元,与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水平基本持平。根据莫斯科交易所的价格,6月20日卢布兑美元汇率上涨1.7%至55.44卢布/美元,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高点,而年内高达35%的涨幅也让卢布成为今年全球涨势最强的货币。
“卢布结算令”效果显著,凸显世界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2022年3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向“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供应天然气时将改用卢布结算;4月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卢布结算令”正式生效,并通知相关买方天然气结算新规。该项举措是金融制裁围剿下俄罗斯实施的一项有力反制手段。俄罗斯能源在欧洲国家能源供给中占重要地位,欧盟所需天然气约40%需从俄罗斯进口。出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各买方转用卢布进行结算,大幅拉动对卢布的需求。4月3日,斯洛伐克表示愿意使用卢布购买俄罗斯天然气,成为第一个同意卢布结算的欧盟及北约成员国。尽管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的禁令,但美国企业一直加速石油进口,以规避未来原油价格上涨的风险。世界需求的拉动导致2022年1~4月俄罗斯账户盈余上升到创纪录的960亿美元。
结论与启示
以“卢布结算令”为代表的反制裁举措促进了卢布的国际使用。俄罗斯在出口天然气等能源方面的卢布结算安排可能将延伸至其他大宗商品出口交易中,强化卢布在国际交易中的使用。3月30日,俄杜马主席沃洛金呼吁包括化肥、粮食、原油等所有俄罗斯出口商品都应该用卢布结算。“卢布结算令”等反制裁手段加强了俄罗斯金融主权,同时提振了卢布需求,增强了市场对卢布的信心。该举措也成为了使用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交易国际大宗商品的案例,可能对国际贸易结算体系,甚至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俄罗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卢布汇率受原油等能源价格影响显著。俄罗斯粮食、能源等出口竞争力强,但存在制成品依赖进口的现象。由于长期存在上游挤压中下游制造业的矛盾,俄罗斯实施的进口替代计划影响供应链安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2014年克里米亚问题期间,国际油价暴跌,导致俄罗斯国际收支恶化,俄罗斯政府的反制措施没能起到对卢布的提振作用。而当前“卢布结算令”对卢布提振作用明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高通胀、高油价的经济环境。因此,要维护外汇市场稳定需发挥自身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优势,补齐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
应密切关注国际货币体系动态。近年来美国利用美元地位频繁施加金融制裁,超量向全球注入流动性,引发金融市场不稳定,“去美元化”呼声逐渐高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盛、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夫等均不同程度表示对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担忧,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会削弱甚至是终结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对我国而言,应密切关注相关动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优化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扩大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占比。
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币交易清算体系的效率和独立性。一国货币使用的便利化程度是市场自主选择其用于交易结算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人民币交易结算需求有所上升。2022年5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未来5年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升幅1.36个百分点,表明人民币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较为稳定的币值和成熟货币特征,已为其国际广泛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下一步,要不断增强以本币结算为主的汇兑和支付清算系统的独立性,继续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基础。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作者|尚昕昕 刘旭「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3期
本文源自中国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