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桥横勇向前
——走进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地
■解放军报记者 张科进 李佳豪 通讯员 郭淑军
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一条在地图上并不起眼的河流,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石破天惊的故事。近日,记者一行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北上,来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地。
站在用铁索铺成的泸定桥头,桥下滔滔河水依旧。日夜奔涌的河水仿佛在向人们诉说,86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央红军的处境有多么凶险。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形势空前严峻。前有敌军扼守着大渡河所有渡口,后有敌人数十万大军追赶,如果不能迅速突破大渡河天险,中央红军恐有被合围的危险。
为彻底粉碎敌人的企图,5月24日,红军先遣队突然袭占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次日强渡大渡河。但因追敌逼近,加上缺乏渡河工具,中央红军的危机并未解除。毛泽东和中革军委领导果断决定兵分两路,夹江而上夺取泸定桥,保证大军渡江。
离桥头大约1000米处,是一座气势雄伟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我们随参观的人流进入纪念馆。陈列区一张张图片、一卷卷史料、一件件展品,向人们重现了那次震古烁今的急行军。
“这次渡河,关乎红军部队的生死存亡!”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周锐京告诉记者,在天降大雨的情况下,红四团创造出一昼夜山路徒步行军120公里的纪录,抢在敌人合围之前夺下泸定桥。
展区的第二单元是“时间就是生命”,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为观众还原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真实场景——
红四团到达桥西岸时,桥面上大部分木板已被拆除,只剩下13根碗口粗的铁链悬在空中。桥下,咆哮的河水从上游山峡间倾泻下来,拍打着河边的巨石,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东侧守军筑起工事,不时向红军射击。
29日下午,战斗正式打响。由22名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夺桥突击队,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奋力攀上湿滑的铁链,向对岸发起攻击。临近东桥头时,敌人点燃了预置在桥头的木板,霎时大火漫天、浓烟滚滚,红军将士依然奋力向前……
徜徉在历史的光影中,虽然明知是往事重现,眼前的一幕幕仍让我们感到热血沸腾,不知不觉泪湿衣襟。
馆内有许多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一位正在拍照留影的年轻人告诉记者,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地在网上是小有名气的打卡地,一些走川藏线的游客会专程前来。
参观的人流中,还有来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西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带队干部王镭向官兵讲起了这样一个细节:当年22名夺桥勇士之一的老红军杨田铭生前回忆,当连长和指导员同意他参加突击战斗时,他“高兴得简直无法形容”。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红军将士特有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王镭深有感触地说,“正因为革命队伍中不乏闻战则喜的党员、不怕牺牲的官兵,红军才能每每化险为夷、绝境逢生,人民军队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永葆初心、继续前进,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从参观者尊崇的目光中,从年轻官兵坚毅的脸庞上,记者分明看到红色血脉的延续和光荣传统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