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会和放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李鹏
“听,孩子们要回来了!”坐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院子里,听到急促的下课铃,48岁的李秋会本能地从凳子上“弹”起腰,望向门外。
眨眼的工夫,40多个拉着手唱着歌的“小候鸟”三五成群地出现在了大门口。看见李秋会,“小候鸟”们扔下书包,飞快地挤过来,落在她的腿上、怀里,甚至挂脖子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安静的院子顿时沸腾起来……
自从6年前把在校门口冻得瑟瑟发抖的留守孩子让进自己的家门,当时在河南省栾川县秋扒乡经营餐馆的李秋会怎么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改变了她的人生。
“见不得上学的孩子吃苦”
“这些留守孩子的家里太穷了。”李秋会说,6年前,她在秋扒乡中心学校附近开餐馆,每天傍晚都有许多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挤在餐馆门口等着家长来接,“冬天天黑了,家长还没来,孩子冻得直发抖。”
后来,她才知道这些孩子都是山里的留守儿童,因为年龄小,不能在学校寄宿,但父母都外出了,爷爷奶奶又走不了山路,孩子们为了上学赶路,经常是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半夜才到家。
这些孩子的遭遇深深刺痛了李秋会的心。小时候也住在山里的李秋会至今还记得自己上学时的情景:为了不迟到,鸡叫一遍就得起床,有时候鸡叫早了,只能在学校门口等,时间浪费在路上,上课了却困得想睡觉,“什么也没学到,四年级就不上了。”
“见不得上学的孩子吃苦”。也就是从那时起,李秋会把自家在学校隔壁的房子腾了出来,让给孩子和家长免费歇脚。可后来,一些家长急着外出打工,为了让孩子免受奔波之苦,干脆带了铺盖卷儿和火炉,让孩子放学自己生火做饭,晚上就在李秋会家的地上过夜。
李秋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想了很久,她干脆把自己的餐馆租出去,出钱把房子改造一新,添置了新床铺,当起了专职的“留守妈妈”,亲自照顾起了几十个孩子的起居,而这一照顾就是6年。
捡垃圾赊米面,一年贴进好几万
一开始,李秋会只收留秋扒乡中心学校的留守儿童。可后来,一些父母无力抚养或者非婚生被舍弃的孩子也都找上门。
5岁的小陈博(化名)父亲智障、爷爷残疾,母亲婚前生下他后远嫁他乡;8岁的陆瑞(化名)和5岁的陆轩(化名)两姐弟母亲智障,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看着一双双清澈却无助的眼睛,心软的李秋会也都收进家门。
孩子越来越多,李秋会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白天忙着买菜做饭,还要往返学校,“幼儿园的孩子尿裤子了,要去送衣服;小学的孩子在学校跟人打架了,还要去跟人家赔礼道歉。”到了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下,李秋会才能腾出时间,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而赶上孩子头疼发烧,李秋会说,“一夜都不能睡觉。”
除了时间,孩子们吃饭、穿衣、购买学习用品,李秋会也越来越感受到经济压力,经常入不敷出。看到有些孩子冬天光着脚,她从垃圾堆里找袜子;孩子要买拼音卡,她从药店捡来硬纸盒自己做,做到半夜还做不完。做专职“留守妈妈”前,李秋会连拼音也认不全,现在已经记得滚瓜烂熟。
原来,李秋会的餐馆全乡最大,还有一排门面房,现在光在粮油门市赊的米面钱都有好几千元。餐馆和门面房的租金不够用,李秋会就拿爱人在外打工的钱补贴,“一年贴进好几万元。”
6年里,李秋会收留的孩子像“小候鸟”一样,走了又来、来了又走,超过100个。苦苦支撑的她说,“我不干了,有些孩子就得失学。”
“电力雷锋”接力“留守妈妈”
走进李秋会为“小候鸟”筑起的爱巢,宿舍(1)是幼儿园孩子的宿舍,宿舍(2)是小学生的宿舍。为了给孩子们晚上盖被子,李秋会抱着自己的孙子就住在宿舍(1)和(2)之间的客厅。宿舍(3)里是两个初中生,6年前李秋会收留他们时,他们还上小学。
李秋会的爱人一开始很难理解她收留孩子的行为。“时间长了,孩子们围着他,一口一个爸爸地叫着,他也接受了。”李秋会指着客厅门楣上方的“关爱儿童”四个大字说,“这就是喜欢书法的爱人写的。”
2016年,看着一个人照顾几十个孩子的李秋会实在忙不过来,曾经当过代课教师的同乡陈月莉就主动白天过来帮忙做饭,晚上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李秋会的善举不仅影响了身边的人,还感化着山外的人。2014年,国家电网栾川县供电公司的电工在入户巡线时,得知了李秋会的故事。随后,“电力雷锋青年志愿者”主动与李秋会对接,除了捐衣捐物送文具,每个月还定期上门与孩子们开展“主题月活动”。
“我不求孩子们长大了能记得我。”虽然日子过得拮据和辛苦,但李秋会也很满足。至今她还记得,有一次放学就围着她的“小候鸟”们看见她的袜子、裤子破了,争先恐后地说,“妈妈,等我长大了,给你买好多漂亮衣服。”
新华社郑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