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华安证券 张帆)
1 公司概况
1.1 公司发展历程
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石重装,股票代码:603169.SH),始建于 1953 年,是中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者。
其前身是国家“一五”期间 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摇篮和脊梁”。
兰石重装系由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金石投资有限公司、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为发起人,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甘国资产权【2010】15 号《关于同意兰州兰石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文件批准,于 2010 年 1 月 20 日由兰州兰石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14 年 10 月 9 日兰石重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务涵盖传统能源装备(炼油化工、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新能源装备(光伏多晶硅、核能、氢能等领域)、工业智能装备(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等)以及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检维修服务及工程总承包。
兰石重装现有员工 4000 余人,总占地面积 2100 余亩,公司拥有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新疆兰石重装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兰州兰石重工有限公司、兰州兰石换热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兰石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兰州兰石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洛阳瑞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兰州兰石植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中核嘉华设备制造股份公司等多个子公司及超大型容器移动工厂,形成了兰州新区高端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及制造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基地、新疆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嘉峪关核能装备制造基地的战略布局。
兰石重装在中国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在中国首家取得一、二、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许可证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的 ASME 压力容器 U 和 U2 制造证书,取得欧盟 BV(必维国际检验集团)颁发的 PED 认证证书。
拥有化工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炼油工程三个专业的甲级设计资质、石油化工工程总承包贰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石化、化工行业工程咨询资质。在核能领域拥 有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许可证、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许可证(核安全 3 级)、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核安全 2、3 级)、制造许可证等多个核级相关资质。
拥有厚壁筒节成型、螺纹锁紧环式换热器宽齿距大螺纹的整体加工及检修、大直径厚壁反应 器的现场组装等多项非专利技术,目前拥有各类专利 297 项。
公司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022 年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石化装备制造业“五十强企业”,并支撑兰石集团获得“装备中国功勋企业”称号。
兰石重装经过 70 年的发展,产品已遍布中国各地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作为石油化工行业核心装备研发制造的国家骨干企业,积累了设计、制造各类压力容器的丰富经验,在中国炼油化工装备制造领域创造出多项第一。
截至 2021 年底,累计生产各类压力容器 3.5 万台套、近百万吨。
1.2 公司股权结构
公司股权架构稳定,约 47%股份掌握在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发债公司,控股多家公司,股东多样化。
拥有多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
全资子公司有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兰州兰石换热设备有限公司、兰州兰石重工有限公司、兰州兰石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兰州兰石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承担公司核能、煤化、机械设备、换热、节能环保等多方向业务,生产能力、装备水平、信息化应用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控股子公司新疆兰石重装能源工程有限公司产品以大型煤化工设备、炼化设备、移动工厂配套及出口设备为主。控股子公司洛阳瑞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石油化工甲级设计院,拥有化工工程、炼油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三项专业甲级设计资质,同时拥有国家级 GC 类压力管道特种设备设计许可及国家级压力容器 A1A2A3 类的特种设备设计许可,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装置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
控 股子公司中核嘉华设备制造股份公司产品以乏燃料储运及乏燃料后处理设备为主,拥有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许可证,军工、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等资质证书。
公司核心管理人员经验丰富,善于把握行业前沿趋势。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均具有多年的行业内工作经验,大部分都拥有企业内长期从业经验,如董事长张璞临先生。独立董事丑凌军先生、方文彬先生等深耕行业多年,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行业认知及企业管理经验。
1.3 公司财务状况
公司营业收入上升,同比增速波动率较大。公司营业收入受项目确认收入不确定性影响,存在一定波动,但整体呈现稳步上升势态。
2018 年和 2020 年营业收入分别出现下滑,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68%和-15.62%,从 2021 年开始恢复,实现营业收入约 40.37 亿元。
公司收入开始稳步增长,主要是公司以及行业开始逐渐从疫情的不利冲击中逐渐恢复,受政策支持逐步转型开辟新能源市场,从而带动公司整体业务综合上涨。
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均有回升。
公司 2017 年与 2018 年现金流压力大,2018 年亏损较大。2019 年开始公司净利润指标有显著的恢复迹象,之后毛利率持续维持在 10%以上,净利率相对不高。
伴随俄乌战争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影响,公司放弃一部分光伏产业转而发展核能、氢能、光热等新能源产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现金流波动,公司有信心成功转型保证现金流稳定健康。
公司以传统能源设备、新能源设备和工程总包作为主要经营业务领域,根据下图统计收入占比分别为 46.59%、26.15%和 11.74%。
公司正在逐渐发展新能源领域,着重提高核能、氢能、光热发电等业务的占比。
公司经营关注长期导向,研发投入逐年增长,2021 年起研发投入呈爆发式增长,表明公司在拓展业务,获得更多研发生产资质方面投入巨大努力。
2 公司业务:深化改革发挥技术优势,新能源设备带动增效发展战略
2.1 新能源领航企业转型方向
在十四五规划推动下,公司坚持以能源消费低碳、绿色、安全、高效为引领,抢抓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碳中和、碳达峰”历史机遇,以“六化”为着力点(产品高端化、经营国际化、制造智能化、业务集成化、产融协同化、管理现代化),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依托扎实的新能源装备业务先发优势,公司高效统筹经营发展,积极对接中核集团、清华大学、上海核工院、酒钢集团、佛山仙湖实验室等 20 余家科研院所及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高效工作互联机制,以新能源产业为主要合作方向,卡位布局市场先机,致力于形成新能源装备核心品牌优势,发展成为核能、氢能、光伏光热、储能等新能源领域解决方案供应商。
核能、氢能、光伏光热、储能等新能源装备市场需求旺盛,在国家积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背景下,公司依托深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领域 70 年积累的技术底蕴、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和先发优势,市场开拓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新增订单同比大幅增加。
2022 年,公司取得新能源装备订单 18.25 亿元,同比增长 81.23%。
从营业收入的角度来看,公司 2021 年新能源装备营业收入 4.79 亿,2022 年营业收入 13.02 亿,同比增长 171.7%。
2.1.1 核电设备
核能市场持续发展,装备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核能科技创新取得持续发展,根据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预测,我国将保持每年 6-8 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核电装 机规模将进一步加快扩大。
截至 2022 年,我国运行的核电机组有 55 台,额定装机容量达 5698.57 万千瓦,“十四五”期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按每台核电机组 100 万千瓦装机容量计算,核电市场空间每年或达千亿元以上;新燃料运输容器方面,从需求端来看,在国产化的趋势下,2023-2030 年我国将新增约 1000 台新燃料运输容器,对应市场空间约 15 亿元。
“一中心三基地”核能产业布局
围绕兰州核能装备研发销售中心和青岛兰石核能装备制造基地、兰州核能产业配套及装备制造基地、嘉峪关中核嘉华核能装备制造基地建立核能产业布局。
聚焦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项目合作、核化工装置检维修、核化工装置运行、新装备研制、新技术研究、新材料研发、新能源项目合作,深化与核能领域核心客户、行业龙头企业全面合作;围绕军核、民核两翼产品,做大核能新产品、新服务及新工程。
领先的技术资质
公司现拥有:军工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民用核安全设备 2、3 级制造许可证(压力容器、储罐、热交换器);民用核安全设备 3 级设计、制造许可证 (热交换器);军工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热交换器),为拓展核能装备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公司仍在进行放射性废有机相处理装置的研究开发、QY740 六 氟化铀运输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GYR-01 型钴源运输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ZY-LOC 高压自紧式法兰核能市场应用。
涉足核能全产业链,全面发展
核能产业上游主要产品有核化工非标设备、核燃料贮运容器、贮槽、箱室设备等;核能产业中游主要产品有核电站压力容器、储罐(核安全 2、3 级)、板式换热器(核安全 3 级)、微通道换热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乏燃料现场贮存系统、装卸系统及新燃料运输系统相关设备、HTL 电加热器等;核能产业下游主要产品有核燃料循环后处理厂专用核安全设备(核安全 2、3 级),包括萃取设备、后处理首端专用设备、产品贮运容器、贮槽、箱室等储罐类设备及热交换器设备。
2.1.2 氢能设备
氢能逐步升温,市场广阔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 3715 万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 5%;到 2060 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将增至 1.2 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20%。
扩大制氢储氢及装备市场
公司围绕氢能“制、储、运、充”各环节,积极开展共 性技术研发、关键装备制造、示范项目建设推广。目标布局上游制氢、储运和氢加注装 备,中游燃料电池电堆部件和下游燃料电池应用端客户,做大工业用氢成套装备市场; 拓展氢能及燃料电池各环节产品的检测市场,探索相关认证能力政策规定及取证实力。
开展大型高压气态储氢容器、核能制氢装备、光伏制绿氢装备、氢脆失效分析、氢能制储输运全链条安全、泄漏/扩散/燃爆氢能科学机理研究等一批前瞻性研究;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应用。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氢能将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 2020 年至 2025 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 1 万亿元;2026 年至 2035 年产值达到 5 万亿元。远期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为主,预计 2050 年平均制氢成本不高于 10 元/公斤;储运将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的技术发展方向,预计 2050 年储氢密度达到 6.5wt%。
夯实技术基础,多项目获得国家支持
兰石研究院引进博士后 2 名,与项目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现有正高级工程师 5 名,中高级职称 23 人。
以强大技术人才团队为基础构建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双创平台机制创新体系。
“氢能制、储、加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级重大专项支持;“新型氢(氨)储能技术研发中心”项目获得省级技术创新引导计划支持;煤制蓝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支持;“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省级前期重大项目支持;“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低温低压合成氨关键技术装备及研究”项目获得省级前期重大项目支持。
2.1.3 熔盐储能未来可期
光热发电熔盐罐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光热发电市场有了长足进步,2018 年累计装机容量显著增长。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相比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且光热发电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光热发电本身具有光热转换效率高、可靠性稳定性高等特点,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利用技术优势发展熔盐储能
公司预计在光热项目承揽、装备承制等方面与合作伙伴开展深度联动。
快速发展储能产业,紧跟配储政策导向,重点在熔盐储能、空气压缩储能、热力循环储能、氢储能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装备研究,积累多元化技术储备。
公司将加强与光热领域头部企业合作,围绕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储能技术等开展关键核心装备研究,积极参与光热电站建设。
2.1.4 光伏多晶硅设备
主要产品与合作伙伴在光伏多晶硅装备领域,公司具备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换热器、塔器、球罐等五大类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与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客户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发挥在光伏多晶硅关键核心装备制造领域领先优势,拓展公司在光伏领域装备制造业务,提升新型镍基产品制造及检测能力,不断加强光伏多晶硅装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深化与光伏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
立足镍基合金材料国产化,深化与亚洲硅业、大全能源、东方希望、中能硅业等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合作关系,全面主导国产化镍基合金材料多晶硅装备研制市场。
技术突破在光伏多晶硅装备领域,公司相继攻破了厚壁镍基合金 No8810 和难度更高的 No8120 材料制造冷氢化反应器的多项技术难题,形成了多项该材料制造专有技术,并制定了国产镍基合金 No8810 和 No8120 材料冷氢化反应器设计选材技术规范、材料焊接、热处理等制造技术规程及多项企业标准,大幅缩短了交货周期、降低了产品成本,实现了国内光伏多晶硅行业关键设备制造的创新性突破,引领着多晶硅装备国产化发展方向。
2.2 传统能源,制造与产能的双重领先
在传统能源设备方向,公司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技术储备,在兰州、上海、青岛、西安、洛阳拥有五个研发基地,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1262 人。
2022 年公司签订全球首套甲醇 综合利用项目乙醇装置反应器、国内首套单重 2100 吨沸腾床加氢反应器、国内首套康瑟 CONSER 工艺技术 BDO 装置反应器;首次取得淤浆法 UHMWPE 装置聚合反应器、钛板 BLOC1200 换热器等市场订单,填补多项业绩空白。
公司拥有化工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炼油工程三个专业的甲级设计资质、石油化工工程总承包贰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石化、化工行业工程咨询资质。
公司深耕能源化工高端能源核心装备制造行业 70 年,在能源化工等重大技术 装备制造 领域连续创造了多个国产化、大型化设备零的突破,用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为 国内炼化装备配 套与技术更新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的摇篮和脊梁”。
公司计划扩大传统能源装备领域市场份额,加快产品技术向绿色、低碳、安全、高 效转型升级,成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炼油、化工、煤化工装备重大技术装备关 键研发、制造、服务基地,打造我国传统能源装备产业动能转换样板。
2022 年传统能源设备营业收入达 23.2 亿,公司业务占比 46.59%,在各类业务中占比最高。主要产品为炼油、化工、煤化工等领域各类高端压力容器。
炼油领域:主要产品有重整反应器、加氢反应器(板焊式、锻焊式)、螺纹式换热器、隔膜式换热器、高压容器(热高压分离器、冷高压分离器)、循环氢脱硫塔等;化工领域主要产品有高压列管反应器、大型塔器等。
煤化工领域:主要产品有气化炉、费托反应器、变换炉、水洗塔、中间换热器、废热锅炉等;精细化工领域主要产品有各种反应釜、冷却器、特材容器等。
拓展上下游和海外市场
发挥瑞泽设计院在先进能源化工工艺包技术研发优势,向上游工程设计和下游清洁利用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培育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加快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工业化推广与应用。进一步积累工程实施管理经验,提升业务板块盈利能力。
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重点市场,多渠道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业务国际化进程。
石油化工行业 2022 年中国原油产量 2.05 亿吨,同比增长 2.9%;天然气产量 2,177.9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6.4%;原油加工量 6.76 亿吨、同比下降 3.4%,炼油总产能已达 9.2 亿吨/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炼油大国。
煤化工市场 2022 年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影响下,煤化工市场总体向好发展。
2.3 工业智能装备与节能环保装备
公司主要工业智能装备产品有快速锻造液压机组、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平台、重载转序机器人、5G+系列化设备、特种打磨机器人等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工、石油化工、新材料应用等重要行业或领域。
公司节能环保装备有宽通道焊接式板式换热器,空气预热器,焊接式板式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 (PCHE)、可拆式板式换热器、工业烟气净化设备、锅炉除尘、脱硫脱硝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节能环保装备,主要用于冶炼、发电、化工等行业大气污染治理,锅炉除尘、脱硫脱硝以及污水处理。
四大基地+移动工厂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推进公司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推动公司从硬件向软件、从产品向云端的商业价值转变。
构建以“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大数据价值管理体系,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 化、协同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公司装备承制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由单纯制造向制造加服务转型,检维修服务、集成化装备延伸产业链条 解决 客户实际需求,组建专业化检维修、集成化队伍。提供技术咨询、设计改造、在役 设备检测、设备及装置检维修服务;承接集成化、模块化、撬装化等业务。2022 年, 公司取得检维修服务订单 9,011 万元、取得集成化装备订单 5,007 万元。
快速锻造液压机
快速锻造液压机是自由锻锤、水压机和油压机等锻压设备的升级换代产品。
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锻压行业对锻压设备节能降耗、智能制造、高效、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变形速度可控等要求,适用于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工模具钢、轴承钢、弹簧钢、不锈钢、高温合金钢、钛及钛合金、其他有色金属的锻造,代表着自由锻造设备的发展方向。
能够完成拔长、镦粗、冲孔(扩孔)、芯棒拔长、扭转、弯曲、错移、剁切等自由锻造的所有工序。以快速锻造液压机组为核心业务,开展产品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拓展后服务业务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市场占有率。
加大径向锻造液压机市场推广,开发其他压延工艺装备整机及配套辅机,布局产业链金属浇铸及锻后热处理相关装备,实现产品种类多元化发展。
公司深耕环保领域,依托多能物联技术优势与持续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自主研发的 MTC-3W 水处理自动化系统、HZ3000 水务信息化系统、HZT-Mag 加磁高效沉淀系统、智能加药系统、多元化膜装备、智慧水厂设备云平台等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得到客户的认可。
公司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可为环保领域用户提供市政供水、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工业纯水、中水回用、智慧水务、全生命设备周期管理等整体解决方案。
2.4 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正当时
核能方面
2022 年我国核准了 5 个核电项目共 10 台核电机组,是近十年核准核电项目和机组最多的一年。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2 年,我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 7208 亿元,同比增长 22.8%。其中,核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 677 亿元,同比增长 25.7%。
氢能方面
2022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氢能的能源属性及战略定位,并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多个氢能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氢能装备需求增长。
光伏方面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 2022 年全国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2022 年全年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 82.7 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 55%。
行业总产值突破 1.4 万亿元。2022 年,国内光伏大基地建设及分布式光伏应用稳步提升,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超过 87GW; 全年光伏产品出口超过 512 亿美元,光伏组件出口超过 153GW,有效支撑国内外光伏市场增长和全球新能源需求。
自 2019 年“双碳”政策提出以来,光伏市场经过了的三年高速建设期,目前多晶硅产量已达到年产 120 万吨,2023 年预计还将释放产能 100 万吨,总产量预计达到历史新高点。
受上下游供需关系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新建项目及装备市场需求将有所减少。
光热方面
随着各地“十四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规划接连出台,各地光热发电规划也已明晰,多个包含光热的风光热互补新能源项目已正式获批并陆续启动建设。
2022 年我国新增规划、在建光热项目 30 余个,光热装机规模超过 3GW,较 2021 年新增装机规模超 3 倍,实现跨越式增长。随着光热电站的建设,熔盐储能需求有望快速增加。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3.1 基本假设与营业收入预测
基本假设:公司营收模型测算是基于正文中对行业市场规模的测算进行的。
一、公司新能源设备业务,核氢光储四位一体未来可期
1)公司 2022 年核能设备在手订单 2-3 亿元,我们预测将在 2023 形成收入 3.6 亿元,未来在自身资质以及研发的优势下保持高速增长。
2)公司氢能储氢罐经过 2022 市场验证以及在手订单,2023 年公司积极参与下游客户新产品研发,我们预计形成收入 1.0 亿元,未来保持翻倍增长。
3)公司多晶硅业务整体 2022 受疫情以及原材料影响,毛利率较低,2023 年根据上一年在手订单以及产能我们预计将贡献公司收入 13 亿元,毛利率有所修复;2024- 2025 年后经过内部经营改革多晶硅设备业务将有所下滑营收分别为 12/11 亿元。
4)公司积极布局熔盐储能产品,参与光热发电项目提供核心设备熔盐储罐以及热/冷罐,预计未来将贡献公司收入,成为业务增长点。
二、传统业务经过长期技术和市场积累,维持稳定增长
1)公司传统能源装备保持年均20%/20.5%/21%的增速,维持稳定增长;
2)公司工程总包业务,随着内部改革提效激活盈利能力,业务逐渐收缩;
3)公司技术服务业务,随着核电和氢能装备的研发投入增加,业务增速释放,2023-2025 年保持 5%/10%/15%的增速;
4)公司其他业务保持跟2022年的增速,稳定增长。
三、激活盈利能力,提效降本
1)公司整体经过内部深化改革,2022年处于盈利能力修复阶段,2023年开始公司盈利活力释放。
3.2 估值和总结
兰石重装国企改革力度大,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积极布局新能源设备业务,核氢光储四位一体,特别是核电和氢能设备公司技术优势明显,业绩凸显。同时拥有民用和军用级核电资质,以及放射性安全资质。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分别实现收入 58.78/67.64/80.65 亿元,同比增长 18.0%/15.1%/19.2%;实现归母净利润 2.83/4.12/6.01 亿元,2023-2025 年毛利率得到提升分别为 15.7%/16.7%/17.6%;2023-2025 年对应的 EPS 为 0.22/0.32/0.46 元。
公司当前股价对应 2023-2025 年预测 EPS 的 PE 为 34/23/16 倍,我们选取布局核电和氢能的航天晨光、景业智能和开山股份,2022-2024 的平均 PE 分别为 62/39/28 倍,当前公司 PE 低于可比公司平均 PE。同时公司核电和氢能设备业绩突出、资质齐全,有比较大的溢价空间。
风险提示
1)产品创新不及预期的风险;2)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3)新能源相关政策变化的风险; 4)业务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选自【远瞻智库】文库-远瞻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