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心荡漾369(春心荡漾369是意思是什么)

前些年,有个科幻题材电影,叫做《霸主》,讲的是诺曼底“霸王行动”前夕,美国伞兵深入德军后方,摧毁对方一个“超自然力量”实验基地的故事。

要说影视艺术高于生活,起码也应该来源于生活吧,哪怕是科幻片,但好歹还挂靠着二战题材...然而,令人出戏的是,为了追求“政治正确”,电影居然在101空降师里面强塞了几个黑人大兵,其中一个还是军士长,他手下的白人士兵都很服从管教,毕恭毕敬的接受他的训话。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霸主》中的101空降师在运输机上飞往法国沿岸——竟然是黑白混编的!

另外那位电影中隶属于101空降师的黑人男主,和自己的白人战友并肩作战,不但没有受到任何质疑和歧视,还处处体现出了战友之间的“兄弟情深”;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同时充当了翻译的角色——法语运用自如,把美貌的法国妹子迷得春心荡漾。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霸主》剧照

其实,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二战时,美军仍然严格执行着种族隔离制度,一线部队中鲜有黑人,更别说像空降部队101师这种打头阵的精锐部队——这方面,之前的《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都比较写实,白人的作战单位里,没出现过非洲裔官兵。

当时,大多数黑人都分配在后勤等非一线部队,而且全是单独成建制的,跟白人不可能同吃同住同战斗。

像塔斯克基飞行队(TuskegeeAirmen)这样的全部由非洲裔组成的飞行大队,被安排执行前线作战任务的(为轰炸机护航),是极少数的特例。

后来,塔斯克基飞行队的英勇事迹还被拍成了美国“主旋律”电影《红色机尾》( Red Tails),激情讲述了一个心灵鸡汤式的“美式励志故事”。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红色机尾剧照

不过,这部电影,为了体现黑兄弟们的勇敢无畏和高超的手艺,也搞得颇有几分“抗德神剧”的味道。

比如,黑人飞行员一路开挂,用活塞式战斗机(p51)“巧妙”地打下喷气式战机(Me-262)。但事实却是,二战中唯一击落过德军喷气式战机的人是苏联飞行员伊万·阔日杜布(乌克兰人),他平均出战两次就击落一架敌机,自己却从未被击落过。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电影中,被黑人飞行员击中的Me-262

或者,四架战机尾随受伤的德国飞机直接捣毁德军机场....好似德国人的机场防空体系,简直就是纸糊的一般。

当然,即便这部电影如此高于生活,但的确改编自真实历史原型——二战中唯一的一支黑人飞行编队,塔斯基吉飞行大队。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真实的塔斯基吉大队飞行员

看了上图的照片,可能有人会问了,光论外表,他们不算很黑啊,大部分都有白人血统,尤其是中间的那位高个子的,简直就是个白种人的模样。

咱们再看一张放大点的照片,这位飞行员叫做查尔斯·麦基,生于1919年,是至今少数几个仍然健在的二战塔斯基吉飞行员。论相貌,他也不算很“非洲裔”。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说到这儿,就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曾经被长期上升到法律层面的“一滴血原则”~在那段岁月的美国,黑人的法定判断标准为——具有1/32以上黑人血统,就是黑人,适用全套“种族隔离政策”。

白人们这样解释所谓的“一滴血原则”——一滴墨水混进了大海里,即便整个大海表面没变化,但本质已经都“黑了”。因而,对于美国公民,都要尽可能地往上追溯其祖先,即使此人外形完全一副白人模样,哪怕能查询到一丢丢黑人血统的存在,也会被定义为“有色人种”,不能与白人同行、同校、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战斗.....甚至不能同上一个教堂。

说好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呢?

这个看似荒谬的“一滴血原则”,诞生于美国的奴隶制时代。

此时,北美大陆的种植园经济十分依赖黑奴,甚至那群曾经把“人人生而平等”写入《独立宣言》的美国国父们,除了富兰克林以外,个个都是大奴隶主。

这种成本极为低廉的劳动力让美国的棉花、烟草和蔗糖在国际市场上极具价格竞争优势。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没成想,到了1807年,在一些有良知的国会议员的呼吁下,联邦政府叫停了官方许可的海外奴隶贸易。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少数通过违法走私手段进入美国的黑人奴隶,南方种植园再想获得“超划算”的廉价劳动力,只能从现有的黑奴身上打主意。

这导致很多北方的自由黑人被恶意诱骗、绑架,被强行当成“奴隶”卖到南方。典型的,像电影《为奴12年》里的黑人男主所罗门。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为奴12年》剧照,男主所罗门在北方,是个有产业的黑人绅士,却被下药绑到了南方,去种植园当苦力

或者,强制黑人们多生小奴隶~一些泯灭人性的庄园主,还会主动授意自己的白人家丁,甚至是专门雇人去强暴女奴。

同时,长期以来,白人奴隶主和黑人女奴发生关系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南北战争前,白人和女黑奴生下的混血子女都属于妥妥的奴隶,只能使用母亲的姓氏。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作为劳动力继续服务于老爸的种植园,被隔离在白人群体之外,世世代代为奴,可以被“主人”任意买卖,即便这些“黑奴”,从外表上看,同白人区别并不大,而那些把他们当作商品拿去“交易”的“主人”,可能就是他们的父亲或者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南北战争后,黑人们不再被当作商品买卖,但离他们享受到法律层面的完全意义上的“美利坚公民权利”,差不多,还要再等上一个世纪。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1964年,美国黑人代表在华盛顿庆祝美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法案》,在法律层面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

所谓的“一滴血原则”,又开始和“隔离但平等”的这种荒唐理念搭配使用。

当年的“隔离但平等”,指的是,美国公民讲究的“平等”,只能是白人和白人之间,以及黑人和黑人之间的平等,而非不同肤色之间一律平等。

而这个“一滴血”,就决定着你享受的“平等”,属于哪个“范畴”。

以上的两个“原则”,自然也适用于美军。

到了一战和二战期间,美军都拉了大量非洲裔官兵上战场。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他们都是单独成建制出现的,执行的多为一些纯体力,甚至还有些卑微的后方工作,比如运输物资或挖厕所、收敛尸体等等,很少有机会得到充分的训练,更缺乏一些技术兵种。

不过,到了一战最焦灼的时刻,美军还是动用了一批非洲裔军团上了前线。

在法国的阿贡森林战场,主要来自于纽约曼哈顿哈莱姆区的第369兵团表现出色,战斗力十分强悍,被对手惊恐地称为了“哈莱姆地狱战士”,即便他们之前,一直在铁路沿线搬运后勤补给,训练并不充分,装备也是捡的白人们挑剩下的。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第369兵团非洲裔士兵

第369兵团有位非常出名的“战斗英雄”——26岁的列兵亨利·约翰逊。

他打起仗来非常玩命——在弹药全部用完后仍然拒绝投降,开始用枪托和短刀,继续跟德国士兵近身肉搏,直到援军赶来。

约翰逊和另一位黑人战友罗伯茨整整拖住了德国人一个小时,他们从未放弃阵地,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突破法国防线。

战斗中,两人均身受重伤。

战后,约翰逊和罗伯茨这两位黑人士兵被授予了法国最高的军事荣誉——十字勋章。

他们也是第一批获得此殊荣的美国士兵。

然而,在欧洲授勋后的黑人战斗英雄们,回到了祖国,却连政府组织的官方游行,都没有资格参加——按照种族隔离惯例,他们是不能和白人士兵一起公开活动的。

尽管约翰逊的照片曾被印到邮票上和军队海报上,但是,政府却一直拖欠着他的伤残津贴。

约翰逊只能在铁路公司当个薪水微薄的搬运工,三十多岁就被一身伤病折磨的英年早逝。

不过,他的儿子赫尔曼很争气,二战期间,成为了一名塔斯基吉飞行员。

赫尔曼和一战二战黑人老兵的呼吁下,2015年,已经去世80年的亨利·约翰逊,被重新安葬在了阿灵顿国家公墓,终于得到了作为一名美国军人的“最后的荣耀”。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约翰逊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纪念碑

到了二战期间,据统计,有超过一百万非裔美国人在一个实施严格种族隔离政策的军队里为“自由和民主”而战。

白人和黑人士兵不仅要单独成建制,不可同吃同住同战斗,甚至就连他们的血库也是分开的。

不同的容器外面,标注着“白人血”或是“黑人血”。

而这番在咱们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操作,竟然还是华盛顿方面给美国红十字会施加压力后才达到的结果——一开始,美国红十字会都不愿意接受黑人献血。

有些时候,美军黑人士兵的地位甚至不如德军俘虏——德军战俘可以与美国士兵享用一处饮用水,而黑人就不被允许,只能使用专门设置的隔离设备中的饮用水。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报名参军的美国黑人,接待他们的,也是黑人军官——从国内招募开始,一直到训练、实战,都是全套的种族隔离

即使到了海外,这些非裔美国军人仍然逃脱不了种族歧视。可笑的是,这些歧视并非源于外国人,主要都来自于他们的美国白人同胞。

在英国和后来光复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他们虽然也有种族歧视问题,但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也不存在种族隔离制度。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同仇敌汽情绪,使得欧洲盟国人民对待美国黑人官兵的态度要温和得多,甚至还不乏黑人士兵交往欧洲白人女友的现象。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在美国黑人大兵面前,热情友好的英国警察

结果,这还曾引起了美军高层的“警惕”和“不安”,为此,很多部队都制定了一些专门限制非洲裔作战单位的“规矩”。

这时的美国非洲裔军人,不仅被要求战场上表现英勇,在平日里更要时刻顺从,就连走在街上都要像个白人口中的“老实的Nigger”,以避免“招惹到麻烦”:

当白人走过身边的时候,他们要主动让开;
和白人说话要毕恭毕敬地回答“Yes sir”;
不能盯着白人女子看。

与此同时,对于黑人在军中的角色,开始的时候,出于美军高层对黑人忠诚度、智力水平和执行能力的怀疑,使得非洲裔士兵很少出现在前线的战斗部队,只能做辎重、补给、维修等后勤工作。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美军中的黑人女兵团队,主要负责邮件分发,从军官到列兵,都是清一色的非洲裔

比如,在美国海军服役的黑人士兵通常都是后勤服务人员,多集中在厨房、洗衣房和一些辅助性的岗位,陆军的黑人官兵也通常在与工程或物流相关的职位上工作,几乎没有上前线战斗的机会(此时,美军还没出现正式空军的编制,只有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电影《珍珠港》中的那个勇敢又超级能战斗的海军厨师多里斯·米勒

下图是真实的多里斯·米勒,虽然没有受过专业武器操作训练,他还是勇敢跑上前去操纵高射炮,对着日军战机一阵狂扫,并成功打下了日军飞机。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半年多后,1942年5月27日,多里斯·米勒受到了隆重嘉奖,媒体也大篇幅刊登了多里斯·米勒的壮举,这都极大地鼓励了美军接受非洲裔参加一线战斗。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到了1942年,情况出现了转机。

美国海军陆战队率先准许黑人军团参加前线战斗。

同年,在白宫的授权下,美军成立了一个实验组,统称为塔斯基吉空军飞行员基地。

这个塔斯基吉空军基地,也是严格按照种族隔离的“老规矩”,专门用来训练黑人飞行员的——当时的美国,宁愿花费金钱和精力去建造一个空军基地,也无法接受让白人和黑人在一起学习训练。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塔斯基吉空军基地课堂——只有教官是白人

二战期间,这个基地培养了近千名黑人飞行员,以及一万名各类辅助空军和地勤人员。

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在访问塔斯基的时候,还不顾随行安全官员的劝阻,主动乘坐基地的首席教官、美国最早的黑人飞行员阿尔弗雷德·安德森(Alfred Anderson)驾驶的飞机升空,对这位黑人教官的手艺,赞口不绝。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第一夫人和阿尔弗雷德·安德森

其中的一支把尾翼涂成红色的飞行大队,因在护送轰炸机深入纳粹控制区进行远程袭击方面取得了巨大战绩,闻名于欧洲战场。

他们的原型,就是开头说的电影《红色尾翼》。

通过二战的努力和牺牲,非洲裔美军士兵,打破了战前美军中曾经深信不疑的一个定论——“黑人不具备成为飞行员或领导的智力和技巧”。

同时,由于战争的残酷性,经历过生与死、血与火的军人之间往往会产生普通人无法体会的感情,哪怕彼此之间并不认识,只要同自己一样经历过战场洗礼,特别是在同一个战场作战过的,不免会有惺惺相惜之感。

此情此景下,相对于美国民间,美国军队中的种族歧视现象有所缓和,有些白种军人甚至对非裔军人在国内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产生了同情,一些战斗成绩出色的塔斯基吉飞行员还受到了大力提拔,成为了中高级军官。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2021年2月美国发行的《美丽美国》America the Beautiful纪念币,人物是一名塔斯基吉黑人飞行员(虽然不太黑)

比如,一次发生在1944年夏天佛罗里达州的事件。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一辆几乎满员的公交车内,上来了一名黑人伤兵,车内的一个白人士兵环顾了四周后,连忙起身给伤兵让坐。

可按照佛州当年的规定,黑人只能坐在公交车的后排,坐火车时也只能坐在最前面的车厢(那里的煤渣污染最严重)。

司机马上发出警告,要这位行动不便的黑人士兵挪到后排去,别坏了规矩。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美国南方执行种族隔离的公交车

让座的白人士兵向司机解释,车内已经没有空位子了,伤兵只能坐在这里。

可司机仍然不肯答应,傲慢地说——“在佛罗里达州,Nigger是不能坐在前排的。”

白人士兵不再跟司机废话,转而问他的另外两个白人士兵同伴:“他到底能不能坐?“

于是那个白人士兵对司机说道:“要么让他坐下,你开你的车,要么我们把你赶下去,我来开车!”

就这样,公交司机涨红了脸,不再说话,黑人伤兵第一次坐在了“高贵的白人座位”上。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种族隔离时代,连站台都是分开的

到了朝鲜战争时期,美军仍在坚持种族隔离制度。

原本这种黑白分明的编组办法,打了一战二战都没有出什么问题,而且还侧面证明了,黑人只要经过良好的训练配上不错的装备,战斗力跟白人差不了哪去。

没成想,到了朝鲜战争的时候,出问题了。

朝鲜战争中,很多官兵都陷入了迷惑,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

他们没了二战时代的那种荣誉感和国家使命感。

这导致,当美军部队被包围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时,黑人的抵抗意志明显低于白人——我前线是炮灰,国内是二等公民,凭什么要我去给那些作威作福的白人老爷们拼命?

在志愿军的强大压迫感下,甚至发生了一整个美军黑人连队向志愿军投降的事件——黑人们成建制的主动缴械当战俘。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志愿军俘虏的“联合国军”中的美军黑人官兵,他们对着镜头笑容灿烂

虽然他们皮肤黑点,但那也是正儿八经的美军啊。

华盛顿方面被啪啪地打脸了。

吸取教训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军一咬牙一跺脚,直接取消了军中的种族隔离制度,把所有黑人部队打散,然后和白人部队进行了混编。

当年的美军之所以搞了这么一个“破釜沉舟”的改革,主观上,一部分确实是为了监督黑人,以杜绝黑人部队混水摸鱼出工不出力,或者成建制投降的问题;但客观上,也减少了种族歧视,有助于实现军中的平权。

这样一来,不同肤色的军人并肩执行作战任务,公平竞技,优秀的黑人就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了。

比如,刚刚去世的前国务卿鲍威尔,他在脱下军装从政前,是四星上将(自 1981 年最后一名五星上将去世以后,至今美军最高的,一直就是四星上将)、美军参联会主席。鲍威尔漫长的军旅生涯中曾经参加过越南战争,指挥过巴拿马战争、海湾战争。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1991年,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授予鲍威尔总统自由勋章

就这样,自朝鲜战争后,美军部队都转成了黑白混编。比如,《阿甘正传》中演绎越战的情节,白人阿甘就和黑人战友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同战斗。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阿剧照甘正传》


很具讽刺意味的是,到了2021年,美军推出的那一系列“政治正确”的征兵广告。

五个宣传短片的主人公中,只有一个白人,即便在当今的美国,白人仍然占了总人口的60%左右。

这个白人是女孩,她有两个妈——这也好解释,虽然白皮显得“政治不正确”,但好在白人是女性,而且出身于同性恋家庭。

打仗还得看肤色:捋一捋美军的种族隔离史

以至于有美国网民直接嘲讽说,让女孩、拉美移民和非洲裔去当兵,白人男性去哪儿了?难道都去当警察练习锁喉了啊。

春心荡漾369(春心荡漾369是意思是什么)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丽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