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这一次介绍的泸州古镇,叫做胡市镇,在做这期内容的时候,我又好奇的查询了一下,全国有两个胡市镇,一个在湖北省天门市,一个在四川省泸州龙马潭区辖管的地盘。当然江阳沽酒客要说的自然是泸州的胡市镇。
泸州地方的古镇严格来说,屈指可数,原因有两点,八百年以上形成镇的不多,大多数形成在明清,有的甚至也就一百多年。其次就是虽然有的历史久远,保留着乡镇的名字,却没有好好的留存下它古镇原有的风貌,从地名民俗和人文的角度来说,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如果,非要较真的话,那些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不过就跟整个泸州去记录挖掘它的历史文化一样,我们至少要对此有记录,一是文化和历史需要追溯,二是万一哪天有复原和传承的需要,不至于千篇一律造成跟这个地方毫无关系的外地景观,那就是非常可笑了。
而这次要说的胡市,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它虽然在如今,少有人提及,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这个地方还真有值得说道的地方。
其实,泸州提到胡市这个地方,如果能想起来的点,应该一是玉蝉酒、二是那短短的高速路进出口。离城区近,很长时间胡市来泸州或者泸州去胡市,却有过关费,虽然不多,也让人忍不住吐槽,当然现在好像位置转移了,不存在了吧。
而玉蝉酒也有点历史,当然跟泸州老窖没得比,它实际上是泸州民国前后那一批地方作坊的留存,曾经还是有一定的名气。
不过这两个都不足以去表达胡市的历史。
在宋朝时候可以说一度是泸州这座城市的高光时刻,根据《文献通考》记载:泸州每年上缴商税10万贯以上,成为全国26个大商业城市之一,在四川地区与成都、重庆鼎足而三,成为“西南要会”。
当时泸州的:泸粮、泸盐、泸茶、泸酒,为泸州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泸州盛产稻谷,南宋时岁输两万石供军粮;盛产井盐,梓州路的南井监、淯井监,都在当时泸州管辖范围内,供给给政府大量的盐利;茶业发达,梓州路最主要的三处产茶地就包括泸州(其他两处为长宁、合州),这三处的茶税收入高达7270贯。此外,泸州的“草市”(定期集市)极为兴旺,在四川仅次于成都,而且还是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通商互市的要地。
而这当中城内著名的七大草市之一,就有今天胡市。
你别看胡市这个地方是弹丸之地,在八百多年以前,这里因为是沱江、冱河(濑溪河)交汇处,因水而兴,其俯瞰江阳,衔接富顺,通长江,贯穿泸州和重庆。还是泸州沱江岸海潮、通滩、长滩、怀德、赵化,以及冱河岸边的金龙、官渡、高店、来龙、金山、石洞的咽喉,可以说是泸县的保障供给之地。
在宋甚至更早以前就逐步形成规模,后来可以见到,每岁舟揖数千艘,浮江而至,商贸往来交流不断,人群络绎不绝,在此停靠甚多,你说能不兴旺吗?
而且,很多都知道老泸州神臂城的抗元英勇历史,却很少人知道,作为当年繁荣之地的胡市,在宋元之际,民族存亡的关口,由于胡市地处沱江,冱河交汇处,成为两军交战的水上战场。公元1258年9月,蒙古军队沿沱江南进在胡市水域与宋守将张实交战,双方伤亡惨重,而南宋军民凭借地利人和战胜蒙古军队。
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蒙古军队完颜石柱领兵攻打泸州小市水寨前,在胡市沱江水面与泸州军民交战,胡市军民在沱江冱河上设置浮槎,水下铺网打桩,布钉以阻蒙古兵船。在滩口设伏兵,水陆两支人马并发,杀敌百余,蒙军浮尸十里。
时有文存:“两江览千帆,龙虎卧深潭,岂知泸南城,桃花闹翻船。军民气吞吴,官兵誓灭胡,试看胡市渡,百姓枕金戈”。
胡市渡可谓名垂青史了。
关于胡市渡和胡市名字的来历,我看到有人说是因为因明永乐时胡姓人士在此建立渡口和市场而得名。但是还有一个说法是,泸州、富顺、福集、牛滩、怀德、赵化舟船来往,上水船还是下水船必停靠于此,货物中转,商客东西,而两河四岸行人辗转,常为风涛所阻。明洪武中,有乡绅周朝顺、李子寿捐资田产500石,在白花渡、鱼儿滩、洞子上、马溉滩设义渡,以利市人来往方便,后人为周李二公立功德碑,史称胡市渡。从古渡碑记中得知“周李二公开河渡,口碑万古流不绝,德政丰功利后人,人间天地同朽灭。”
可惜这些内容,都是听来,没有看到实物和拍摄照片,十多年前还去过胡市老街下渡口的地方,感觉此地古朴安然,但那时候没有刻意留存探寻,实在是一大遗憾。如今胡市都变化太多,老街的风貌也大不不如前,渡口码头更是荡然无存了。
这里不仅有商人来往,历代很多文人墨客也留下足迹,如:杨升庵、清道光翰林院大学士江国霖、州官黄鲁溪、举人陈耀庚、陈英、高僧义芳、仲月、书画家诗人王少溪等。此地还曾经有玉龙寺、五显庙、倒烛寺、大佛寺、玉皇观、来龙寺、牛王庙等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留存。
清末民国初年,胡市镇的风貌更加独特,因为依水而居,老胡市人沿河十里修建了吊脚楼,如今是看不见了。
当然,胡市的历史过往还有很多,本文也只是对它的雪泥鸿爪写了部分而已,或许以后资料更多时候,再补充,也欢迎各位朋友留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