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章永
“爱就是叮嘱学生注意安全,爱就是走进学生的心灵之门,爱就是学生松懈时的严格要求,爱就是学生困难时的一点鼓励……”
这是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王绪宝老师的心之寄语。
1995年8月,王绪宝老师从师范院校毕业踏上三尺讲台,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20多年来,这方寸讲台,这些稚气的孩童,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父老乡亲的殷切期盼,和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他踏实、努力、快乐地工作着。当他人还在尽情享受美好的青春生活时,他选择了在教育的路上奉献前行。
一直以来,他都担任班主任一职,任务和责任都非常重大。爱心教育,是他做好班级工作的宗旨。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的人,王老师始终把“教好书,育好人”这一信念铭记于心。
他的班里有一名叫小辉的学生,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照看。隔代教育造成他个性强、脾气倔又内向的性格,导致该生学习成绩也较差。又因小辉时常“滋事”,同学们都孤立他。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老师决定帮助小辉改掉那些不良习性,他利用休息时间多次来到学生家里交流情况、与其家长一同分析孩子在校表现与进步,还义务为其补课。来到班里,王老师又发动同学多关注他、包点滴细节仿佛冬日里的暖阳,让寒冰逐渐融化,小辉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也慢慢地融入了集体,并为集体所接受。
还有一个叫小港的学生,是名孤儿,父母均因病魔夺去生命,家中负下了巨额的医药费,悲惨的遭遇让他丧失了孩童应有的天真快乐。王老师不仅为他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还自掏腰包资助数千元。小港在作文中写道“王老师,您的帮助、信任和鼓励,我将一直记在心里,我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您和社会!”班里的其他家长们也纷纷感叹:“王老师照顾孩子无微不至,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一种福气。”就是这样不懈、充满爱心的呵护、关怀,王老师所带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得到学校、家长的一致认可。
现在的家长大多在外务工,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如何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联动呢?2015年12月,王绪宝老师通过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培训考核。回校后,王老师经过大量工作,办起了“家长学校”,亲自为家长学员授课,架起了一条家校友谊的桥梁。2017年11月15日,湖南新闻网科教新报对王老师进行了“办好家长学校,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水平”专题报道。
在教育教学上,王老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课堂中,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效显著。
教学之余,王老师还不断给自己“充电”,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阅读大量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写心得,学以致用,积极辅导学生。他所写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在《教案与研究》一书上发表,还有一些论文获得市、县一等奖。他辅导的祝文琴、刘俊等学生先后在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中获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绪宝老师先后获得“衡阳县人民满意教师”“衡阳县优秀德育工作者”“衡阳县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县级嘉奖。
“我只是一滴水、一颗尘埃、没什么了不起的。”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认为,只有坚定的信心、旺盛的斗志、认真的态度、执着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书写对事业的忠诚,才是自己应该做的。
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灿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