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号(帝号纷,迨灭辽)

谥号、帝号、庙号,都是皇帝死后人们对他们的称号。

古代皇帝死后为什么要有谥号、帝号和庙号?它们都代表什么意思?

谥号大约在西周初年就已经出现了。人们根据死去帝王生前的行为事迹,封给他们一个称号,就是谥号。像周文王,周武王中的“文”、“武”就是谥号。不过,除了帝王外,后妃、文武高官,或者有特殊功业的人都可以在死后得到一个谥号。如岳飞死后谥为武穆王。

因为谥号是以生平事迹为依据,所以就有褒、怜、贬的不同含义。如果死去的帝王生前是个建立功业,多行善德的人,常常用武、昭、恭、敬、庄、烈等字眼的美称;如果死去的帝王不行仁政,残暴无义,常用暴、炀、昏等贬称;如果是刚当上皇帝就死了,或是有抱负但没来得及施展就死了,一般给予怀、哀、悼、闵等怜称。

古代皇帝死后为什么要有谥号、帝号和庙号?它们都代表什么意思?

唐代以前皇帝的谥号都比较简单,所以后人就常用来作为这些皇帝的称号,这就是帝号。像汉武帝、晋惠帝、隋炀帝等。

唐以后,谥号开始不断加长,用字越来越多。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改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以后历代都仿效,到清世祖和清高宗时,已经达到二十三个字,如清高宗(乾隆)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斗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像这样多字的谥号,重要的一般都是最后一个字,所以清高宗简称为“纯皇帝”。

谥号越来越长,显然已经不适合做帝号。于是唐代以后逐渐以庙号来称呼前代皇帝,如××祖、××宗。

庙号是怎么回事呢?庙号是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的庙宇称号,是按嫡传世系编排的。开始时,并不是每一个皇帝死后都能享有这样的“殊荣”,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庙号意味着对已死皇帝政绩行事的评价。这样时间长了,渐渐招致在位皇帝的反对,因为他们不能知道自己死后是否能得到庙号。如果得不到,是有辱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在唐代以后,皇帝的庙号制度有了重大改变,变成所有皇帝死后都能得到庙号。开国皇帝称祖,其余称宗。如李渊为唐朝的开国君主,他的庙号是唐高祖,李世民为唐太宗;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所以称明太祖,后来朱棣又称成祖,是因为他在“靖难之役”后迁都北京,等于再建了一次明帝国。

帝号(帝号纷,迨灭辽)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丽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