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公元200年是什么意思)

读《通鉴》记107:从劣势中寻找优势,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


——《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



很多人不熟悉三国史,会认为袁氏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势力迅速消失。但其实,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冬,袁绍败于官渡;次年,仓亭再败于曹操,不久身死。但是,袁氏的势力却尚在,袁绍一共留下了袁谭、袁熙、袁尚三个儿子。

袁绍和老婆刘氏最喜欢的是小儿子袁尚,生前即想传位于他,但长子袁谭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怎么办呢?袁绍歪脑筋一动,想了个歪办法:他把袁谭过继给哥哥。这样一来,袁谭便丧失了继承权,然后被外放任命为青州刺史——这位刺史大人,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曾提及两次:一次是刘备投奔袁绍时,首先去找的就是袁谭;一次是在说孔融的时候,讲过北海相孔融正是被袁谭打败,最终归顺于曹操。

袁绍的这种做法,令谋士沮授很有意见。他劝袁绍说:“世人常讲:万人追兔,但是只要有一个人捉到了,其他的人即使再贪心,也都会停止下来,这是因为所有权已经确定。袁谭是您的长子,理应做继承人,只要您确立了袁谭,其他人就不会做非分之想了。可是现在您却把他排斥在外,这不是放任唆使其他人内斗吗?大祸将要临头啊!”

可袁绍却回复说:我不这么看,我就是想让儿子们各领一州,看看他们各自的才干!然后,袁绍将次子袁熙任命为幽州刺史,将外甥高干任命为并州刺史。

这里要注意:

.

袁绍当时的职位是“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因袁绍不在朝中,因此大将军只是一个虚职。这个任命,其实是确立了冀、青、幽、并四州为袁绍的势力范围。

.

现如今,袁绍自领冀州,把其他三州的刺史之任都交给了自己的子侄辈,但却又把小儿子留在身边。明眼人一看,就都知道袁绍在打什么主意了。





但问题是,袁绍还没来得及安排后事,就死了。

河北立即四分五裂

袁谭想回邺城继位,连城都进不了。在邺城的审配等人觉得自己跟袁谭关系不好,转而支持袁尚继位。袁氏兄弟们谁也不服谁,曹操还没去打他们,他们自己就先打了起来。

建安八年——官渡之战后的第三年,袁绍死后的第二年,曹操率军抵达了袁氏的大本营——邺城城外,将袁谭、袁尚兄弟围在城内。这时候,袁氏兄弟终于消停了,人民内部矛盾被暂时搁置,敌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但面对众多将领的攻城建议,郭嘉却向曹操提出了不同看法。郭嘉说,袁绍死的时候,没有确立继承权属。这俩宝贝儿子地位差不多,又各有党羽。我军要是围攻,他们肯定会一致对外。但若是我们不急,时间久了,他们必然会生出内斗。

曹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带着主力部队回了许昌,只派了个部将驻扎在黎阳,坐山观虎斗。 这段记录,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成“郭嘉遗计定辽东”,展现了郭嘉的料事如神。但对于当代国人来说,郭嘉对于袁氏兄弟心态的把握,其实可以有更通俗的表达方式,那就是:

“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当曹操兵临城下,那么对抗外敌就成了袁氏兄弟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他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但如果曹操退走了,这个矛盾不在了,那么,内部纷争就会很快上升成为主要矛盾。

马克思说过,矛盾无处不在。毛主席也教导我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本篇,我们不想纠缠于这个深入人心的概念,而是想由此做个延伸,来谈谈如何利用这个概念“促进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历史上,袁谭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在曹操退兵以后,袁谭就曾希望和袁尚一起,继续同舟共济,出兵攻曹。我们如果从把握矛盾的角度来理解,会发现袁谭的建议相当不错:两方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自然就会搁置内部纷争

但袁尚却觉得袁谭是想要趁机占他的便宜,因此既不出兵,也不提供物资。袁谭被逼得大怒,调转枪头便开始揍袁尚——结果却反被袁尚打败,只能逃回青州。





为什么我们说袁谭的做法可圈可点呢?

因为他正是通过制造外部矛盾,来搁置内部矛盾


现实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规模不大,跑马圈地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协同高效的。相反,成熟型企业内部协调起来,难度却不是一般的高。


究其原因,就是在缺乏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内部协作会因为相互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同,而产生巨大矛盾。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很多企业为什么热衷于开各种明目的发布会了。并不是他们喜欢这种花里胡哨的营销形式,而是“开发布会”这件事确定了一个外部的约束条件,于是相对于此,部门间的内部矛盾就会往后退,变为次要矛盾。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办公室里所有的人都忙得焦头烂额,那么互相之间的抱怨总归会少些。只有在那些事少人多的地方,才常见相互推诿的现象。

再具体到个人,想象一下你的脑海深处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两个小人,它们站在天平的两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坏习惯”小人的体重,是远远要超过“好习惯”小人的。这时候,你改怎么办?改掉所有的坏习惯,杀死“坏习惯”小人吗?不可能的,这一点你根本做不到。而且事实上,你要做的也并不是改掉自己身上所有的坏毛病——这也不可能做得到,而是:在好习惯的天平上,不断的多加砝码

如果你想锻炼身体,那就不应该天马行空的规划自己每天要健身几小时,如何如何地克服自己的懒惰,而是应该报一个健身课,或者找几个小伙伴一起练。

同理,如果你想要增强阅读,那与其放着新买的大部头在那里落灰,还不如加入一个书友会,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在下决定通读《资治通鉴》的时候,并没有订什么每天读一卷的硬性规定,而是开了这个公众号,开始定期发文٩(๑❛ᴗ❛๑)۶。

克服不利因素,积累有利因素,促进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这才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三国年间,还有另外一件事,也讲了类似的道理:关羽杀了庞德以后,“威震华夏”,甚至于连曹操都想迁都避让。因为当时许昌离前线实在太近了,曹操生怕关羽带人来个突袭,把汉献帝给抢走。

司马懿于是出了一条计策,最终导致孙刘反目,吕蒙袭取荆州,关羽被杀。

这条计策并不是什么挑拨内斗的反间计,而是如正文所述一般,是一种转换矛盾的手段:关羽势大,必不为孙权所喜。此时曹魏只要适当缓和与孙权之间的关系,那么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他和刘备的矛盾就会成为主要矛盾。

然后,坐山观虎斗即可。

而春秋时的“弭兵会盟”则是反向的例子:晋楚争霸一百多年,谁也吃不掉谁。最终,经过两次“弭兵会盟”,两国确立了国际政治间的“双寡头”体制。

两国之所以愿意达成这样一种均势,其实都有迫不得已的苦衷。晋国内部,六卿擅权,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已几近不可调和;而楚国则受制于新兴的吴国,无法两头兼顾。内忧日迫,争霸的事,也就可以先放在一边了。



番外二很短,只有一句话,也是在下反复强调的:读历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如果《史记》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答案会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如果请《资治通鉴》来回答,那么应该是: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而如果具体到本篇文章,道理则是:内部矛盾可以解决外部问题,外部矛盾也可以解决内部问题

阳光之下,从无新事。


- Review -

交朋友,贵在真诚……个屁!

跟着司马光混职场∣领导为什么讨厌你?

跟着司马光混职场∣拿什么来考验你们坚若磐石的友谊?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读《通鉴》记107:从劣势中寻找优势,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公元200年(公元200年是什么意思)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丽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