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国政府仍在向外融资(1976年我国政府仍在向外融资吗)

中、美、印农业融资体系比较研究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农业融资是弥补农业资金不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农业融资存在规模小、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美国与印度的农业融资体系,为本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中国应学习其成功经验,改善中国农业融资结构,促进农业融资渠道多样化,真正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的困境。

一、美国农业融资体系分析

1.美国农业融资体系的构成美国农业发达,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为标准的大农场是其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美国的农业融资体系是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现已形成了以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为主体的农业融资体系,这一体系能充分满足美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增长的资金需求,有效地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1]。

(1)农村信用合作系统。美国农村信用合作系统由联邦土地银行系统(包括联邦土地银行和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系统及合作银行系统3大独立的系统组成,由美国农业信用管理局(NCUA)领导。国家农村信贷银行和私营农村商业信贷银行也归其领导,与农村信用合作系统共同承担美国涉农金融业务。

(2)农村商业性金融系统。美国商业银行可分为在联邦政府注册的国民银行和在各州注册的州银行两类。商业银行广泛开展农贷业务,主要发放中短期农业贷款,用于农场的日常生产经营以及购买牲畜和机械设备等,贷款迅速,手续简便。贷款期限不超过一年的短期贷款通常在农户获得收入后随时归还,中短期贷款一般以农业机械、农作物、家畜等作抵押,而长期贷款则要以不动产作抵押。

(3)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除了合作金融之外,美国政府还成立了专为农业发展服务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主要由美国农业信贷管理局、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农民家计局、互助合作性农业信贷机构和美国进出口银行5个机构组成。这些政府所有的金融机构执行政府的农业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贷款支持,对农产品销售等予以价格支持,但其政策目标和服务对象却各不相同。例如农民家计局主要为新的自耕农创业服务;商品信贷公司对农产品价格提供政策性支持和服务,主要向执行农地休耕计划的农场主提供贷款。

2.美国农业融资体系的特点20世纪以来,美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产业集聚速度加快,资本对人力劳动的大规模替代,使得农场资本投入越来越大,同时追求规模经济使得农场间的兼并日益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农场数量一直持续下降,且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农场数量从1935年接近700万个,下降到2011年的150万个,美国劳动力中只有不到1.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随着美国农场规模的扩张,农场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增长,农业融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农业债务也不断提高。据统计,1960-2010年,美国农业债务增长了约6倍[2]。

(1)动产融资规模小。美国农业负债中,不动产和动产的负债大致相当,而农业资产分布中,不动产约占总资产的75%,动产只占约25%(表1)。这说明在美国农业融资体系中,以不动产作为抵押获得贷款较为容易,而动产融资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农场主动产融资的支持力度不够。


中、美、印农业融资体系比较研究


(2)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是农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在美国,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机构、人寿保险公司、个人以及经销商都可以为农场提供融资,但从2005-2011年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提供的资金占80%左右,而且比重还在不断提高,个人和经销商、人寿保险公司以及政府贷款总共只有约20%(表1)。因此美国农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的政策性贷款所占的比例最小。

(3)农村信用合作系统融资增幅显著。2005-2011年,美国农业融资体系的几类资金来源中,农村信用合作系统、商业银行、个人和其他、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农业服务局融资的平均增速分别为:32.1%、17.4%、-10.3%、2.1%和-15.6%。农村信用合作系统的增幅最大,随后依次是商业银行和人寿保险公司,而其他融资渠道均呈下降趋势。可见,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是美国农业融资的绝对主体,在美国农业发展资金支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印度农业融资体系分析

印度农业融资体系主要由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商业银行、农业信贷协会、地区农村银行、土地发展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组成。各金融机构之间既相互协作,又互有分工,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

1.印度农业融资体系的发展与大多数国家不同,印度金融机构重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网络,截至2011年,印度商业银行已在农村地区建立了超过85 000家分支机构,而农业信贷协会在基层农村的数量更是达到了20万多家。自1976年印度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地区农村银行的法令后,地区农村银行、土地发展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迅速在农村扩张,2011年这3类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已超过5万家。印度政府鼓励并促进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于1982年正式成立,为信用合作机构、地区农村银行以及从事农村信贷工作的商业银行提供再融资服务,而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则为金融机构和农民贷款提供保险,还通过立法给予地区农村银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印度农业融资体系基本解决了农民的融资问题,目前印度平均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2个金融网点,全国只有2.9%的农村人口由于当地缺乏金融网点而得不到贷款支持[3],如此高的覆盖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

2.印度支持农业融资体系的措施印度农业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特点以及农业对金融的需求,制订了相应的金融支持计划。为了更好地领导和协调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印度于1969年推出了“领头银行”计划,就是在一个地区,必须有一个银行负责该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领头银行”必须将不少于30%的贷款投向农业和棉花工业;为了给有共同社会和经济背景的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自助团体一般有10~20名成员,银行通过非政府组织或微型金融机构向自助小组发放贷款;为满足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尤其是妇女的资金需求,推出小额信贷计划;从1998年开始实施Kisan卡计划,为农民提供信用额度;从2003年开始小规模实行农民收入保险计划,到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除了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为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外,印度还鼓励多主体参与农业融资。起初是国有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地区农业银行等作为农业融资体系的主要资金来源,之后微型金融机构、私人银行、非政府组织等陆续加入了农业融资体系。印度还鼓励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地区农业银行以及合作信贷机构通过“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进入小额信贷领域,在农业生产与销售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4]。

3.印度农业融资体系的优势

(1)功能完善,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分工明确,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地区农业银行以向农户提供生产性的中短期贷款为主,为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对资金的多样化需求,建立了主要由政府出资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由此形成了短期与长期贷款相结合、不同经营种类实行区别贷款利率的农业融资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

(2)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提高金融机构参与农业融资体系的积极性,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一是实施农村信贷利息补贴和信贷免除政策,对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和农民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免除本金和利息;二是建立特殊的监管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三是继续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设施和结算体系。

(3)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扩大农业融资体系的覆盖面,印度政府颁布了《印度储备银行法案》、《银行国有化法案》、《地区农村银行法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法案》等相关法律,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将服务农业作为首要任务。

中、美、印农业融资体系比较研究


三、中国农业融资体系的现状

1.融资规模小、资金来源单一。在中国,农业生产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来源单一。中国当前为农业和农民提供融资的主体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但针对农业不动产的贷款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农业不动产贷款担保。

2.股权融资比例低。中国农民收入持续处于低水平,在固定的生产生活费用以外,几乎没有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因此中国农村经济组织能提供的权益资金极少,全国的平均水平仅为20%~30%,其余融资需求全部依靠负债融资满足。而且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无法通过生产经营提高杠杆效应,从而加剧了农业融资的难度。

3.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中国法律体系不健全,加上制度约束,无法使农业从外部获得稳定的融资保障,而且中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太低,农村融资得不到政府财政足够的支持。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每年对农业的投资总量不及美国的1/20,也远低于多数WTO成员5%~20%的水平。2001-2012年,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尽管农村投资额由7 212.3亿元上升到43 012.3亿元,但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却从19.38%一路下滑到11.4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的投资比重从1.64%下降到0.81%,波动极大(表2)。说明中国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不足,政府财政投资在农业融资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很小。

  • 作者:覃群发
1976年我国政府仍在向外融资(1976年我国政府仍在向外融资吗)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丽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