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蓝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底,信用卡累计发卡量7.9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1.6亿张,同比增长25.9%。随着发卡量迅速增长,信用卡的支付场景也越发丰富,与信用卡相关的分期、现金贷等业务也开展得风生水起。对持卡人而言,丰富的玩卡方法带来了方便与实惠。但是,信用风险也随之而来,不得不防。
近几年,各家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产品不断增加,信用卡申请渠道也逐渐从过去的线下填表过渡到了网上申请。因此,不少人申请了多张卡片,有的卡片申请后甚至根本没有激活。殊不知,每申请一张信用卡都会在个人信用报告上形成一条信息。消费者短期内密集申卡,很容易“弄花”个人信用报告。一旦此时恰好有房贷、车贷等贷款需求,银行会认为持卡人资信状况存在问题,影响正常贷款审批。此外,申请信用卡后不激活虽然不会有费用支出,但是仍然会有银行授信产生,一旦总授信超过一定范围,再想申请新卡可能会难上加难。
在刚刚过去的“618”年中购物节中,不少人免不了用信用卡“买买买”。收到账单之后,除了银行会“贴心”地打来邀请办理分期的电话,五花八门的信用卡代还平台也趁机推销业务。从实际费率来看,代偿平台的费率略低于银行的分期手续费,但是实际算下来综合年化利率水平依然超过了10%,部分平台甚至高达20%。还有一些平台申请代还信用卡业务需要消费者填写非常详尽的客户资料。不仅包括身份证照片、动态影像,还要求申请者提供手机服务密码、信用卡CVV2等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不仅影响个人信息安全,更增加了信用卡盗刷风险。
消费者如果一定要使用信用卡代偿服务,首先要选择资质条件较好的平台,以保证自身信息安全;其次是在使用之后查询自己的征信报告,看名下是否有多出来的贷款业务,以便及时发现因信息泄露后产生的虚假贷款业务等,规避损失。
如果消费者持有多家银行信用卡,哪怕没有刷卡消费,也可能会接到以“XX贷”“XX分期”为名称的推销业务电话。有的银行是刷卡超过一定金额后自动分期,有的银行是把分期金额转入借记卡,随后按月还款。实际测算会发现,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实际利率水平都会高于同期的信用卡账单分期利率水平。如果分期笔数过多,再加上分期手续费,稍不留意就可能出现未及时足额还款的情况。一旦发生逾期,不仅会面临银行的高额罚息,相关信息还会被计入信用报告,几年之内都不能消除。
随着支付环境改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用卡支付已经不局限于刷卡和闪付等场景,无卡支付、NFC支付等给持卡人带来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不过,消费者需要谨记,卡片背后挂钩的是个人信用记录,保持良好的用卡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业务应详细了解之后再使用,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个人信用安全。
本文源自中国经济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