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日,围绕“金融赋能新广东”话题,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
任志宏认为,随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逐步升级,金融需求在变,金融供给也在迭代升级。当前银行竞争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中国未来银行竞争一定是差异化的竞争,如何做好服务类别的差异化和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经营水平等值得银行家们认真思考并积极应对。
金融服务的前瞻性研究和布局非常重要,在制造业大背景下,如何精准定位服务集群,发挥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产品供给优势等等,挖掘并延展“G+B+C”端综合化协同化服务内涵,都值得银行家们认真思考并积极应对。 ——任志宏
A
谈发展趋势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三大递进特征
南都·湾财社:调研发现,当前国有行将制造业、科创企业作为服务重点客群,在信贷数据、信贷产品创新、配套服务措施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这反映出银行业当前怎样的发展趋势?
任志宏: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推动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广东提出了比以往更为大力度的金融支持政策措施。力争2023年全省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万亿元,目的就是着力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其中:为制造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1万亿元以上。《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展示了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金融系统倾力支持。
我们也感受到,随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逐步升级,金融需求在变,金融供给也在迭代升级。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和水平,全面满足多样化、多元化和多维度的金融需要。当前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尤其是高质量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递进特征。
一是活水向生态进一步转化升华。随着认识深化,高品质的金融供给已经从金融“活水”要素供给层面上升和丰富到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价值升华和福利提升层面。从目前各家大行的政策措施看,各家大行都已经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意味着金融供给要针对于企业成长壮大的不同阶段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当前创新的范式和创新的规律都发生了根本性和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跨界创新其每一项技术落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是总量与结构进一步协调推进。近一年来,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机构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堵点、难点,同时充分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广东保证2023年本外币存款、本外币贷款、证券交易额和保费增速分别高于10%、12%、15%和6%以上,这在GDP增速在6%的大背景下足以看出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支持分量。但同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进一步优化结构,精准滴灌,保证有限的金融资源用到真正需要的企业和行业中去。
三是精准与均衡并重发展。我们观察到,金融在做好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在做好自身的精细化发展。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金融支持路径更加清晰。突出表现在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加快自身产业转型。金融发展战略上都表现出了全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特征。以广东为例,我们看到,金融机构基本都是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进行流程改造,有了金融的支持,大国重器的发展底气越加充足。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制造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金融的支持和加固有效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固发展。
B
谈竞争力
关键点:服务类别差异化与数字化经营水平提升
南都·湾财社:在你看来,围绕服务制造业、科创企业,目前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环境是怎样的,是更趋差异化还是同质化?关键竞争力在哪?
任志宏:刚刚出炉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对于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形态又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银行业由小到大,经历了行政化、专业化、商业化、市场化到融合化的重大战略转型。客观而言,尽管现在各家银行的经营产品、服务类别和经营方式,甚至各自的服务场景都在不断的力求形式多样,但总体而言,各家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产品类别、服务类型、应用场景、发展策略等经营本质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市场商业行为同质化倾向还较为严重。
这可以从主要银行的形象标识就可见一斑。大多数银行IP以及logo形象都基本能看到外圆内方的经典和传统铜钱模式烙印和影子。如果从一般百姓消费者而言,选择哪一家银行作为自己的服务银行,实际上并没有更深刻的差异化体验。有的也只是现实感受中的所谓不同的前台服务场景,甚至加持一些个人的服务风格,就产品本身而言金融属性差异化特征并不明显。对于所谓含金量高的大型国企、垄断性行业、私人银行、信用卡业务、高净值群体理财等,基本还存在着蓝海过后的蜂拥而上的红海竞争当中。
在金融支持制造业方面,德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德国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模式,不受金融分业经营的限制,业务涵盖的范围从传统银行到证券、保险,又到衍生品和其他金融业务,再到实业投资。正是这种恒久不变的“全能银行制”通过“主持银行模式”,助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制造业全球总体领先地位。和谐的银企关系助力制造业发展,通过人事参与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融资,是德国“主持银行模式”的集中体现。这样一方面银行参与公司经营决策,长期持有企业大量股票,减少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会对出现经营危机的企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帮助企业制定和追求长期发展目标,实现双赢并且避免短视行为。
中国未来银行竞争一定是差异化的竞争,一是服务类别的差异化。金融服务的前瞻性研究和布局非常重要,在制造业大背景下,如何精准定位服务集群,发挥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产品供给优势等等,挖掘并延展“G+B+C”端综合化协同化服务内涵,都值得银行家们认真思考并积极应对。
二是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经营水平,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超过以往,机器换人肯定会传统金融业带来冰冷刺骨的冲击,银行机构要积极拥抱未来,迎接挑战,跳出传统的风险状况评价模式,深化“数字、平台、生态、价值”的金融发展思维,加大客户生产经营场景数据的信用要素价值能力,推动内外部数据标准化、关联化,将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信息,对企业进行多维精准和个性化价值和风险判断。
C
谈金融改革
未来或探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
南都·湾财社:数据显示,目前在股权投资领域,银行类金融机构无论作为出资方还是直投方都较为不足,结构占比明显少于保险、证券业等。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发展?
任志宏:加大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是我国着力破解的金融结构优化配置的核心问题。我国一直存在着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是直接融资的占比过低,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的方式仍是企业的主要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样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用自有资金通过子公司投资,同时要求按照风险资产计提资本,并要受其投资总额受资本数量制约;二是使用银行理财资金进行投资,但根据资管新规,投资人需要具有相应风险承受能力,且资金期限匹配。但目前,这一领域暴露出很多现实的风险隐患问题。混业经营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即银行直属各部门可依法从事投行、信托、保险等一系列金融业务;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在此模式下银行本身不能从事投资业务,但同一集团下的其他独立子公司不受此限制。
本次金融改革主要是解决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如何在审慎监管之外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以及如何解决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和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问题。突出解决“大而不能倒”和“太关联而不能倒”的金融顽疾问题。随着一行一局一会格局的出现,我认为可能会在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上进行一些探路。
D
谈带头作用
广东国有大行肩扛大湾区建设的金融重任
南都·湾财社:你对国有银行在广东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发挥“火车头”作用有哪些建议?
任志宏:国有商业银行是目前中国金融发展的脊梁,国有大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进入2023年,各家国有金融机构纷纷表态要在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勇挑大梁。
有银行表示要以“四度”全力提升高质量金融服务效能。高准度做好精准服务。精准把握市场对金融内在需求,建立服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要客户任务型团队,配置专属激励费用,推进融资服务全覆盖,加快助力广州197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和80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等。
未来,广东国有大行应扛起大湾区建设的金融支持重任,在服务实体需求方面发力,有效架起金融市场联通桥,打通粤港澳三地实现优势互补,让市场主体能更好利用不同市场、不同资源、不同需求,成为推动三地金融市场的联通主力军。同时便利资金融通,在跨境金融方面有更大作为,让金融赋能民生福祉,在宜居宜业生活圈建设方面体现金融价值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