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钱始于“家兄”。
晋鲁褒作一篇文章《钱神论》,讽刺了当时人的贪鄙,文中比喻“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见我家兄,莫不惊视”等句。后人便根据文中“孔方兄”和家兄对钱的描述,称钱为“家兄”。
在唐代有人称钱为“王老”。
《南部新书》记载,唐王元宝很有钱,他制作的钱上面有“元宝”二字,人们就把“元宝”钱叫作“王老”。
还有一个阶段称钱为“肉好”。
这是因为钱外面的边为“肉”,内面的边为“好”。也有说古人整个钱体指“肉”,中间的方孔指“好”。
古人把三角形规律定为“勾股定理”,把圆周形算法定为“周郭”。因此,人们称圆形状的钱为“周郭”。
古钱中还有一个阶段在背面铸五男二女字样,笔者找了一些资料,没有得到解释,至今不知钱上“五男二女”是什么意思。不过,一个阶段“五男二女”代表了钱。
在明朝时期,官家铸钱时,每板为六十四枚,板板相同。人们说:“板板六十四”,是来形容那些拘泥不活动的人。把刚出的官钱称为“老官板儿”,把私家铸造的钱称为“板儿”。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钱的作用占有社会发展重要地位,称过的别名,在各地五花八门,史籍中有:
四柱、二柱、对文、五分、榆英、宝货、丰货、藕心、鲸文、半两、赤仄、厌胜、契刀、错刀、货泉、沈郎、鹅眼、荇叶、菜子、白选、紫绀、货布、鸡目、涎环、传形、水浮、凤飘、裁皮、糊纸、二铢、三铢、四铢、五铢、比轮、子母、币、泉、布、刀、贝等。
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中,发现的甲古文《太平御览》中有商纣王“鹿台贮钱”的记载。
说商纣王为了将当时的各种象征货币的东西贮藏起来,自己修建了一个“鹿台”,“鹿”指仓储的意思,“台”指高处,进行牛、羊、麻、皮毛等生活物资的交换,“鹿”应该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起到起到了钱的作用,估计当时人们称钱为“鹿”。
铜铸币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到春秋末年最为盛行,当时称重钱为“母”,轻钱为“子”。
商鞅在他的变法书《商君书》中,把一两金等同于十二石粟后,人们称钱为“粟”。
《西京杂记》中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这个意思是说,做了一个泥土罐,上有一孔,将富余钱存入,存满之后将罐打破,取出钱。这个时候称有钱了为“扑满”,跟现在孩子们的储钱罐差不多。
公元420年后的南北朝时期,一些有钱人把钱存在了寺庙里,钱被称为“寺库”。
到了北宋时期,首次开始发行纸币,统一称其为“交子”。
宋朝称钱为“钱引”、“关子”、“会子”等。
1375年时的明代,称大额钱票为“大明通行宝钞”。
满清时代,大量世界各国银金贵金属硬通货流入我国,铜铢钱作用被取代,金砖、银币、元宝、银圆、“圆大头”等为钱的代名词。
直到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钱为“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