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54亿省重大项目开工,潍坊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起势
全力以赴“拼经济”!成都一批重大项目开建
……
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起,三季度基建踩下油门,大批项目在多地密集“上马”,在“稳增长”背景下,“基建”成为投资主题。
2022年以来,围绕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我国25省市区发布2022年投资规划,总投资额超45万亿元,主要投资方向都在基建、新基建领域,基建投资利好频频。
然而,在宏大蓝图下,各地也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资金缺口。
45万亿基建投资,钱从哪里来?这部分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资金和专项债券。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与此同时,今年政府安排了3.6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基建,已在上半年基本发行完毕,发行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意在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国务院要求各地力争在8月底前将今年的专项债基本使用完毕,那么,年内剩余月份的基建增量资金渠道还有哪些?
首先是以往未使用的地方债额度等结余资金。据有关测算,目前有超过5万亿元财政资金可以预留到以后年份使用。其次是提前发放明年的地方债额度。在今年已发行专项债需要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的背景下,明年的额度如若需要在今年落地,预计时间窗口最快会在四季度。
在此基础上,近期召开的国常会明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以提高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投放能力;通过发债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业内粗略估算,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能拉动的项目投资规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
粗算一下,发现这些资金并不能完全满足基建投资需求,这就需要社会资本发力。实际上,社会资本是拓宽基建资金的重要渠道。比如,近年来,我国推广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绝大多数的PPP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回报,带动了民间资本参与的热情。政府提供好的项目,民间资本参与,形成良好循环,实现双赢!
近年来,民间投资声量越来越大。6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一半以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政策支持,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就需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而投资作用的发挥,关键看民间投资。
为了积极发挥社会资金作用,各地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政策密集出台,一批重大项目向民间资本敞开。与此同时,近年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融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基础设施公募REITs、绿色PPP、开发性金融、地方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模式,有效提升了地方政府的综合投资能力,有助于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总体来说,我国相关政策正积极推动基建项目落地和融资渠道更加顺畅,进而保障基建项目资金的充裕。下一阶段,地方政府会更好地通过政信金融的方式来进行融资建设,为市场带来一波投资热潮。
小编有话说:
如果能够看准政策,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造富机会,下海经商、网络红利、地产改革、股权分置等,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个人及企业先富起来。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个人及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及时掌握了国家政策的变化,把握住了国家政策变化带来的机遇,而这也正是政信投资的魅力。
投资基建是一种趋势,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方向。同时,相比于股票和基金,基建投资具备长期、稳定2个特点,能够满足一般投资者的预期收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