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nblatt的简单介绍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拥有多年的区块链服务经验,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信息,下面介绍rosenblatt,以及,选择可以为您随时随地解决玩币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你不再为职称评级繁琐事务而烦恼。

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罗森布拉特(Alexander Rosenblatt)是现代的作曲家

Career Roger Rosenblatt began writing professionally in his mid-thirties, when he became Literary Editor and a columnist for The New Republic. Before that, he taught at Harvard, where he earned his Ph.D, held the Briggs-Copeland appointment i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and was Allston-Burr Senior Tutor and Master of Dunster House. At age 29, he was the youngest house master in Harvard’s history. He was a Fulbright Scholar in Ireland in 1965-66. Six universities have awarded him honorary doctorates. In 2005, he was the Edward R. Murrow visiting professor at Harvard. In 2008 he was appointed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Writing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one of five such appointments in the SUNY system, where he currently teaches. His pieces for Time magazine have won two George Polk Awards, awards from the Overseas Press Club, 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and others. His television essays for the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 on PBS have won the Peabody and the Emmy. His Time cover essay, “A Letter to the Year 2086,” was chosen for the time capsule placed inside the Statue of Liberty at its centennial. When he was writing a column for the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ian magazine named him “Best Columnist in Washington.” He is the author of 14 books,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in 14 languages. They include the national bestseller, Rules for Aging; three collections of essays; and Children of War, which won the Robert F. Kennedy Book Prize and was a finalist for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and Unless it Moves the Human Heart, on the art of writing. His first novel, Lapham Rising was also a national bestseller, as was Making Toast, a book-length version of his December 2008 essay in The New Yorker, on the death of his daughter. He has written six off-Broadway plays including Ashley Montana Goes Ashore in the Caicos, and The Oldsmobiles, both produced at the Flea Theater. His comic, one-person show, Free Speech in America, which he performed at the American Place Theater, was cit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as one of the 10 best plays of 1991. In 2009 he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ree finalists for the Robert Cherry Award for the most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country. William Safire of the New York Times wrote that Roger Rosenblatt’s work represents “some of the most profound and stylish writing in America today.” Vanity Fair said that he “set new standards of thought and compassion” in journalism. The Chicago Tribune said that he turned “magazine journalism into an art form.”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cited his essays for “unparalleled elegance and wit.” In its issue on “The Best” (January 2004), Town and Country named him the “finest essayist in the country.” Kirkus Reviews noted, “He has excelled in nearly every literary form.” UPI called him “a national treasure.”

[edit] Personal lifeRosenblatt grew up in New York City, where he met his wife of 48 years, Virginia Lee Jones Rosenblatt, a poet. They had three children, Carl, Amy and John. When Amy died in 2007, at age 38, Roger and Ginny moved from their home in Quogue, NY to live with their three grandchildren and son-in-law, Harrison Solomon, in Bethesda, MD.

[edit] BooksBlack Fiction (1976)

Children of War (1983)

Witness (1985)

Life Itself (1993)

Coming Apart: A Memoir of the Harvard Wars of 1969 (1997)

Consuming Desires: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1999)

Rules for Aging (2000)

Where We Stand (2002)

Anything Can Happen (2004)

Lapham Rising (2007)

Beet (2008)

Making Toast (2010)

Unless it Moves the Human Heart (2011)

[edit] References

《安妮 日记 》是由13岁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纳粹排犹历史中留下的真实战时日记。为了让大家对这本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安妮日记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妮日记主要内容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三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的日记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蒐集上述文章内容就是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那里爆发斑疹伤寒,于3月死亡。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图·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

学术界编纂的《安妮日记:评注本》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是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奥图·法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就是这个版本。

奥图·法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拥有安妮日记的版权。后来,基金会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图·法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自从安妮死后,她的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五十五种文字,销售二千四百万册,安妮的确以另一种方式完成她的梦想。这个最新披露的绝对版本对于已经认识安妮的人来说,提供一个重新发现安妮的机会;对于未识安妮的人而言,更是一个值得珍藏的版本。

安妮日记的精彩书摘

一九四○年五月以后,好日子很少,而且相隔很久……我们的自由被一连串的反犹太命令严格限制:命令犹太人身上要佩一颗黄星;……犹太人禁止搭电车;……犹太人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才能买东西;…… 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可是日子还是过下来了。贾桂琳常常对我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敢做,怕做到不准做的事情。”

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

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安妮日记的社会评价

战后在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旧居内,重新放置了用作屏蔽后宅的书架。这本日记高度的文学价值一直倍受世人重视。美国知名剧作家梅耶·莱文(Meyer Levin)曾以“有着嫓美长篇小说的张力来形容安妮的写作风格,并受到日记的启发和感动,在日记出版后不久便与奥托·弗兰克合作把日记内容改编为舞台剧。著名美国诗人约翰·贝里曼(John Berryman)也曾表示,日记内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了青春期的心态,而且“细致而充满自信,简约而不失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

在日记的美国版中,埃莉诺·罗斯福(即美国前第一夫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序言中写道:“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对战争影响的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一次演说中提到:“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Of all the multitudes who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spoken for human dignity in times of great suffering and loss,no voice is more compelling than that of Anne Frank)同年,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堡(Ilya Ehrenburg)也认为,“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这不是什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

安妮也被认为是一个有高度写作水平的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同时也被广泛视为纳粹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以及迫害主义的象征。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于1994年接受埃利·维瑟尔人道主义奖时的演说中提到,安妮的日记“唤醒我们不要再作出愚蠢的岐视行为”(指当时于萨拉热窝、索马里和卢旺达的种族战争和屠杀)。

1994年,在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颁授的人权奖后,纳尔逊·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发表讲话。他说在读了安妮的日记后,“从中获得许多鼓励”。他把自己对种族隔离的反抗和安妮对纳粹的反抗相提并论,并以“因为这些信条都是完全错误的,也因为古往今来,它们不断被和安妮·弗兰克相似的人挑战,所以它们必定会失败。

同样于1994年,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在回应怎样面对当时东欧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的政治与社会变化时回答说:“安妮·弗兰克留给后人的精神至今仍在,并且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借此表示自己的理念。

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曾经表示安妮·弗兰克之所以被广泛认为代表了在二战中数以百万计受害的民众,是因为“接受安妮·弗兰克的 故事 ,比起接受那成千上万与她一样的受害者来的容易。也许这样比较好吧,人们总不能活在成千上万悲惨故事的阴影下。”而奥地利作家梅莉莎·穆勒(Melissa Müller)在她的撰写的安妮·弗兰克传记的后记中,也提到相似的想法,并且试图消除公众对“安妮·弗兰克代表着六百万纳粹集中营受害者”的误解。她写道:“安妮的生命与死亡都是她的命运,而那六百万受害者也有着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不能代表那六百万被纳粹夺去的性命,他们也有着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命运……但她的命运,依然使我们明白大屠杀对犹太人的影响是如此广泛,如此的深远。

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余生都致力于维护安妮留下的一切。他曾表示“这样给我的感觉很奇怪。通常在正常的家庭关系里,都是子女承受着父母知名所带来荣誉和负担,而我却恰好相反。”而他也提到了出版商解释日记何以如此畅销的说法。“他们说,日记触及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如此的广泛,致使几乎每个读者都能在日记中找到触动自己的共鸣。”著名的“纳粹猎人”西蒙·维森塔尔(Simon Wiesenthal)认为,安妮的日记大大提高了公众对那些在纽伦堡审判中已被确认的屠杀罪行的注意和认识,因为“人们都认识这个女孩。人们都知道大屠杀对她的影响,这也是在我的家庭、你的家庭也发生著的事,所以人们都能明白这个罪行的影响。

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出版了一期题为《TIME 100: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TIME 100:Heroes Icons of the 20th century)的特别刊,安妮·弗兰克获选。编者罗杰·罗森布拉特(Roger Rosenblatt)对她的贡献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安妮的日记燃起了所有人对她的热情,她使人们认识到大屠杀、反犹太主义,也使人们认识到她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为现代世界的精神象征-不论是在受着各式各样影响的个人精神道德上,还是在坚定人类对生存的渴望上,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上。”他同时表示,当人们敬重安妮的勇气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时,她对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亦使人钦佩,“她的声誉所以能长存不朽,主要是因为她具有高度的文学水平。不论从什么年龄来看,她都是一个水平极高的作家,能在当时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写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

看了《安妮日记》主要内容有哪些的人还看:

1. 读安妮日记的感受3篇

2. 安妮日记读后感300字左右5篇

3.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 安妮日记读后感600字作文4篇

5. 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

1980年至1982年:乐队Blue Angel与乐队同名专辑

1978年,辛迪通过经纪人Ted Rosenblatt结交了萨克斯演奏家John Turi,辛迪与Turi两人组建了名为Blue Angel(蓝色天使)的乐队,并录制了原创的歌曲小样。The Allman Brothers Band的经纪人Steve Massarsky在听到小样后十分喜欢辛迪的声音,并花费5,000美元签约了Blue Angel,成为了他们的经纪人。

期间,辛迪收到了单独录制专辑的机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她想让乐队的每一位成员能够一起录制专辑。最终Blue Angel被Polydor Records签约,并在1980年发行了同名专辑《Blue Angel》。

虽然辛迪十分讨厌专辑的封面,认为封面上的自己像大鸟“博得”(芝麻街中的一位卡通人物),但是专辑的封面却被滚石杂志评选为新浪潮百大专辑封面(100 best new wave album covers)之一。尽管这张专辑受到好评,但是因为销量惨淡导致乐队解散。

Blue Angel的成员与经纪人Steve Massarsky闹翻并炒掉了Massarsky,后来他提出了80,000美元的诉讼迫使辛迪破产,之后辛迪因为声带囊肿导致暂时失声。

在Blue Angel解散后,辛迪因为财务问题开始在零售店工作,在IHOP餐厅当服务员,以及在当地的酒吧俱乐部献唱。当音乐评论家们看见辛迪表演时,对于Lauper四个八度的音域及独特的演唱风格,认为Lauper拥有当明星的潜力。

1981年,辛迪在纽约的一家酒吧唱歌时结识了戴维·沃尔夫,戴维·沃尔夫成为了辛迪的经纪人并帮助辛迪签约了Portrait Records及子公司Epic Records。 1983年至1985年:专辑《She’s So Unusual》、美国援非、电影《七宝奇谋》与世界摔角娱乐

辛迪的第一支单曲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于1983年6月发行,这首歌曲是Robert Hazard完成于1979年,并录制成DemoI小样,但因故并没有发行上市。辛迪在重新填词诠释这首歌后一炮而红,歌曲也成为了著名的女权主义国歌与同志国歌,辛迪凭借夸张大胆的言行举止,带动了流行风潮,并成为MTV开台后的主打艺人,歌曲的录影带成为MTV音乐录影带大奖的第一支最佳女歌手录影带。

1983年10月14日,辛迪发行了个人首张专辑《She’s So Unusual》(她非比寻常),专辑风靡全球并大获成功,《She’s So Unusual》在美国Billboard 200上达到第4名,美国获得六白金专辑认证。

《She’s So Unusual》发行的单曲也十分热销,让辛迪成为了历史上首位单张专辑便拥有四首Top 5单曲的女艺人。分别是:

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女孩爱玩乐)#2

Time After Time(无数次)#1

She Bop(摇滚女郎)#3

All Through the Night(漫漫长夜)#5。

专辑的第三首单曲She Bop成为美国公告牌Billboard Hot 100上唯一一首含有同志情色杂志的Top10单曲,这首歌曲也是历史上第一批被打上脏标的歌曲之一。

除了市场反应极佳外,辛迪更荣获了1985年格莱美奖最佳新人奖(Best New Artist),辛迪成为历史上第三位单届格莱美同时获得四大通类奖项提名的艺术家。

1983年年末,辛迪展开了个人的首次巡回演唱会Fun Tour,巡演演出长达一年共计101场。

1985年2月28日,辛迪参与录制了向非洲饥民捐款的大型慈善活动USA for Africa(美国援非)的慈善歌曲We Are the World(天下一家),辛迪负责Bridge过门部分的高音演唱。

期间,辛迪经常与她的“保镖”胡克·霍根一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后来,辛迪作为歌手代表参加了WWF举办的摇滚摔跤联盟赛(Rock ‘n’ Wrestling Connection),并成为了温蒂·里克特的经纪人。二人联合让温蒂·里克特成为了第一个女子冠军。

1985年6月,辛迪在电影《七宝奇谋》中献唱主题曲The Goonies ‘R’ Good Enough(足够好),这首主题曲成为了辛迪第5首Billboard Hot 100 Top 10单曲。 1986年至1988年:专辑《True Colors》与电影《Vibes》

第一张专辑《She’s So Unusual》将辛迪的歌唱事业带上高峰,辛迪沉寂一年后,于1986年9月推出了第二张录音室专辑《True Colors》(真实的色彩)。

与前作相比,这张专辑收录了多首辛迪自己的原创歌曲,同名单曲True Colors登顶Billboard Hot 100后座并蝉连了两周,这首歌曲直到10年后,辛迪本人才得知这首歌曲在LGBT群体中广泛流传,并成为了经典的同志国歌。

专辑的第二首单曲Change of Heart(回心转意)也登上了Billboard Hot 100第三名。

和第一张专辑相比,《True Colors》在排行成绩和销售数字方面皆不如前。不过《True Colors》仍获得了商业性的成功。《True Colors》在Billboard 200也获得了第四名的名次并在美国地区获得双白金专辑认证。同名单曲True Colors与专辑曲目911同时入围了1987年格莱美最佳流行女歌手奖项。

同年9月,辛迪展开了个人的首次全球巡演True Colors World Tour,辛迪拜访美亚澳欧,历时6个月共表演59场。

1987年,辛迪当时的经纪人兼男友戴维·沃尔夫,制作发行了辛迪的首部演唱会电影《Cyndi Lauper in Paris》(辛迪巴黎夜现场),并在HBO电视网进行播放。

辛迪的银幕处女作《Vibes》是肯·卡皮斯于1988年执导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受到评论家和观众的欢迎,最终以票房失败告终。辛迪在剧中饰演女一号Sylvia Pickel,并为电影献唱了歌曲Hole in My Heart(All the Way to China)“,这首歌曲原计划是辛迪第三张专辑的首播单曲,但因成绩不理想,公司取消了这首单曲的宣传,辛迪的第三张专辑也因此延期推迟,这首歌曲成为了辛迪在澳大利亚第五首Top 10单曲。 1989年至1992年:专辑《A Night to Remember》、电影《碰错冤家生错娃》与婚姻生活

1989年4月,辛迪展开了名为A Night to Remember World Tour的世界巡演。同年5月,辛迪发行了个人第三张录音室专辑《A Night To Remember》(难忘那一夜)。

专辑的首支单曲I Drove All Night(彻夜狂奔)打入Billboard Hot 100第六名,并入围了1990年格莱美最佳摇滚女歌手提名。

在专辑的制作期间,辛迪与经纪人兼男友戴维·沃尔夫产生了歧义,经纪人认为辛迪应该做商业化的流行歌曲,而非成熟内涵的非商业歌曲。在专辑发行后,二人分道扬镳导致专辑在中后期宣传崩盘。虽然专辑在美国地区反应不佳,但《A Night to Remember》成为辛迪在英国专辑榜单上排名最高的录音室专辑,专辑在日本地区获得了白金认证,辛迪也更凭借此专辑在南美地区收获了大量人气。

1991年1月,辛迪个人参演的第二部电影《碰错冤家生错娃》上映,辛迪在戏中与美国演员戴维·桑顿相识,同年11月,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由小理查德担任婚礼司仪。 1992年至1993年:音乐剧《星幻》、专辑《Hat Full of Stars》与电影《福星急转弯》

1992年,辛迪为音乐剧《星幻》录制了一首单曲The World Is Stone,这首歌曲未在美国地区发行,歌曲在法国地区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性成功,歌曲停留在法国单曲榜前五名的位置长达三个月之久,并在法国地区认证黄金。

1993年6月,辛迪的第四张录音室专辑《Hat Full of Stars》(幸运之帽)发行,辛迪称这张专辑是她的最私人化的专辑,并在歌曲中写到了存在争议的社会话题,专辑在乐评上获得了广泛高度的赞扬与好评。这是辛迪第一张全部歌曲参与创作的专辑,但是这张专辑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成绩与榜单排名表现极其不佳,仅在法国地区获得黄金认证。

辛迪个人的第四场巡演Hat Full of Stars Tour于1993年5月展开。其中,辛迪在1993年的跨年夜首次访华,在台湾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两场演出。

同年,辛迪参演了电影《福星急转弯》,在电影中辛迪饰演女秘书Geena Briganti一角。 1994年至1995年:精选专辑《Twelve Deadly Cyns…and Then Some》与电视剧《我为卿狂》

1994年8月22日,辛迪的首张精选集《Twelve Deadly Cyns…and Then Some》(致命的吸引力)在除美国以外的地区全球发行,专辑收录了辛迪出道10年间13首炙手可热的金曲。其中,辛迪为专辑录制了新作品Come On Home(归宿),I’m Gonna Be Strong(学会坚强)以及Hey Now(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的全新版本。这张专辑获得了全球商业性的成功,在多个国家获得了白金专辑认证,成为辛迪在英国地区(英国专辑榜单排名#2,认证双白金唱片)以及日本地区(认证百万唱片)销量最高的专辑。

同年,辛迪为宣传专辑展开了Twelve Deadly Cyns World Tour的世界巡演。辛迪凭借在NBC情景喜剧《我为卿狂》中饰演男主角前妻Marianne Lugasso一角,入围1994年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客串女演员。1995年,辛迪再次入围并成功夺得此奖项。

1995年,辛迪重返美国市场,精选专辑《Twelve Deadly Cyns…and Then Some》于7月18日在美国地区发行,专辑获得了黄金认证。Hey Now(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在发行一年后,打入了Billboard Hot 100榜单。 1996年至2000年:家庭生活、专辑《Sisters of Avalon》与专辑《Merry Christmas… Have a Nice Life》

1996年11月,辛迪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Sisters of Avalon》(阿瓦隆姐妹)在日本发行,这张专辑不拘一格,开扩了辛迪在音乐事业的新领域,辛迪将另类摇滚与流行摇滚,传统音乐与电子乐融入其中,专辑依旧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同名单曲”Sisters of Avalon被创作人名人堂称为辛迪个人最优秀的歌曲。

同年,辛迪在日本以及美国地区展开了Sisters of Avalon Tour的巡演。期间,辛迪参加了蒂娜·特纳的世界巡演Wildest Dreams Tour,担任巡演的开场嘉宾。

1997年4月,专辑《Sisters of Avalon》在全球地区发行,专辑在除日本地区外,销量较为低迷。

同年11月,辛迪生下了她的儿子德克林。

1998年10月27日,辛迪发行了第六张录音室专辑《Merry Christmas… Have a Nice Life》(圣诞快乐),这是辛迪的第一张圣诞专辑,也是她与索尼公司的最后一次合作。

1999年,辛迪为电影《舞场双雄》录制了原声带单曲Disco Inferno,歌曲入围了1999年格莱美奖最佳舞曲奖。

同年,辛迪展开了Summer Tour ’99夏季巡回演出,并为雪儿的“Do You Believe?”演唱会担任开场嘉宾。期间,辛迪拍摄了电影《投机者》,该影片于次年发行,辛迪的表演受到好评。

2000年,Epic公司发行了辛迪的精选集《Time After Time: The Best of Cyndi Lauper》(辛蒂罗波/精选集),专辑在英国地区获得了银唱片认证。 2001年至2004年:专辑《At Last》与专辑《Shine》

2001年,辛迪为即将发行的专辑《Shine》(光芒万丈)准备,专辑回归辛迪早期的新浪潮与流行摇滚风格。但是专辑由于商标问题未能发行,最终在网络上被泄漏出去。第二年,《Shine》以5首曲目的EP形式发行,辛迪为宣传EP,展开了Shine Tour巡演。

2002年,索尼公司发行了辛迪的第三张精选集《The Essential Cyndi Lauper》(世纪典藏),澳洲地区独占发行的版本《The Great Cyndi Lauper》在澳洲地区获得了黄金唱片认证。

2003年,辛迪发行了一张翻唱专辑《At Last》相思情未了,让辛迪重返美国市场,其中Unchained Melody入围了2005年格莱美奖最佳伴唱器乐编曲奖项。

同年,辛迪展开了个人的第九次巡回演唱会At Last Tour,巡演演出长达一年共计100场。

2004年5月,《Shine》的完整版专辑仅在日本地区发行。

同年8月,辛迪参加了2004世界巨星长城演唱会,这也是辛迪首次拜访中国大陆进行演出。 2005年至2006年:精选专辑《The Body Acoustic》与音乐剧《三便士歌剧》

2005年,辛迪在美国电视剧《同志亦凡人第五季》中客串表演,并演唱了Shine这首歌。同年,辛迪发行了个人第二张精选专辑《The Body Acoustic》(身体知音),这是一张不插电专辑,辛迪将精选收录的歌曲进行了重新演绎,另有不同的味道。辛迪为宣传专辑,展开了The Body Acoustic Tour巡演。

2006年,辛迪出演了音乐剧《三便士歌剧》。同年,辛迪入驻长岛音乐名人堂。 2007年至2009年:真色彩年度庆典、专辑《Bring Ya to the Brink》、原色基金会与电视剧《识骨寻踪》

2007年6月,辛迪举办了首届真色彩年度庆典(True Colors Concerts),用以支持人权运动,LGBT组织等慈善机构,有29位明星进行了演出参与,演出共举办了44场。

2008年5月,辛迪发行了个人第九张录音室专辑《Bring Ya to the Brink》(潮流尖端),这张专辑是辛迪自1983年在史诗唱片Epic Records发行的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专辑满溢着迪斯可、电子、浩室舞曲声线,入围了2009年格莱美最佳电子/舞曲专辑。另外,专辑诞生了两首美国公告牌舞曲榜冠军单曲:Same Ol’ Story与Into the Nightlife。

同年,辛迪与Gregory Lewis联合创办了原色基金会(True ColorsFund),主要受益群众为男女同志人群,双性恋以及变性人等弱势群体。

2009年,辛迪出演FOX电视连续剧《识骨寻踪》,饰演灵媒人物Avalon Harmonia。 2010年至2012年:真人秀《飞黄腾达》、专辑《Memphis Blues》与自传

2010年3月,辛迪参加了NBC真人秀节目《飞黄腾达第九季》,辛迪将自己获得的奖金全部捐给原色基金会。

同年6月,辛迪的第十张专辑《Memphis Blues》(孟菲斯蓝调)发行,正逢辛迪57岁的生日。专辑夺得Billboard Blues Albums冠军之位蝉联13周,成为2010年年度最热卖的蓝调专辑,夺得Billboard蓝调专辑榜年度冠军,同时专辑入围了2011年格莱美奖最佳传统蓝调专辑奖项。 同月,辛迪展开了个人的第12次巡回演唱会Memphis Blues Tour,巡演演出长达一年共计143场。

2011年11月,辛迪在iTunes Store发布了一首蓝调圣诞单曲Blue Christmas 以及一首与诺拉·琼斯合作的单曲“Home for the Holidays”。同年12月,辛迪举办了第一届Cyndi Lauper Friends – Home for the Holidays慈善演出。

2012年,辛迪发行了她的自传《Cyndi Lauper: A Memoir》。 2013年至2015年:真人秀《辛迪劳帕的非凡人生》、音乐剧《长靴妖姬》与三十周年庆典

2013年1月,WE tv电视台播放了辛迪的个人真人秀节目《辛迪·劳帕的非凡人生》,这套半小时的节目让观众一窥她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活,看她如何同时扮演好摇滚巨星、母亲、妻子、百老汇作曲家和慈善家的角色,演员老公戴维·桑顿和15岁儿子德克林也入镜,共12集,

同年4月,辛迪与哈维费斯特恩共同指导的百老汇音乐剧《长靴妖姬》首映。这部音乐剧由同名电影改编,描述一间老字号男装鞋厂在经济不景下,改为帮扮装皇后特制鞋子,最后成功过渡难关的故事。音乐剧在上映后大受业界好评并深受观众的喜爱,并进行了全球巡回演出。

《长靴妖姬》在2013年托尼奖上,获得13项提名并夺得6项大奖,成为当届托尼奖上最大的赢家,其中辛迪本人获得了最佳原创配乐奖,她是首位获得此奖项的女性。 音乐剧的原声带更让辛迪在2014年格莱美奖上,获得最佳音乐剧专辑奖。

同年,辛迪为庆祝个人出道30周年,展开了长达一年的全球巡演She’s So Unusual: 30th Anniversary Tour。期间,辛迪再次为雪儿担当演唱会开场嘉宾,在雪儿的Dressed to Kill演唱会上共献唱36场。

2014年3月,辛迪对首张个人专辑《She’s So Unusual》进行了改版,《She’s So Unusual: A 3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她非比寻常 30周年庆典)发行。

同年9月,辛迪与莎拉·巴莱勒斯将各自的单曲True Colors及Brave进行串烧录制,为美国儿童青少年抗癌宣传,不到5天,便筹集到300,000美元用以美国抗癌协会的建设和治疗中。

2015年1月,辛迪为宣传精选专辑《She’s So Unusual: A 3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在日本地区展开了名为Cyndi Lauper: A 30 Year Anniversary Celebration的巡回演唱会。

同年6月,为表彰辛迪对流行音乐做出杰出的贡献,辛迪入驻了创作人名人堂。

辛迪的新专辑Detour将在2016年5月2日发行。

【嵌牛导读】神经网络从何而来?这里说的『从何而来』,并不仅仅是从技术上去介绍一个方法的创造或发展,而更想探讨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基础与演变之路。

【嵌牛鼻子】神经网络、深度学习

【嵌牛提问】神经网络的由来?

【嵌牛正文】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是近几年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了。为了蹭这波热度,博主也打算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与思考。第一篇文章想探讨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神经网络从何而来?这里说的『从何而来』,并不仅仅是从技术上去介绍一个方法的创造或发展,而更想探讨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基础与演变之路。

首先,需要为『神经网络』正一下名。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通常所说的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全称是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与之对应的是我们用肉长成的生物神经网络(Biology Neural Network)。众所周知,人工神经网络受生物神经网络的启发而产生,并在几十年间不断进步演化。可要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历史,却远远长于这几十年。为了深刻了解神经网络出现的背景,我们有必要从更早的历史开始说起。

简单说,人工智能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总结和提炼人类思考的过程,使之能够机械化、可重复。从各种神话、传说来看,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对这件事儿充满了好奇与遐想。到两千多年前,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在希腊、中国和印度相继诞生,并将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为避免本文成为枯燥的哲学史,这里不想举太多的例子。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前分析篇》中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sollygism),类似于:

所有希腊人是人

所有人终有一死

因此所有希腊人终有一死

虽然这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比熟悉的推理模式,但是要在2000年前从无到有系统总结出一系列这样的命题与推理模式,却着实不易。有了『三段论』这种的武器,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与决策就能从感性真正走向理性,做到可以重复。此外,我们熟悉的欧式几何也是当时这种逻辑推理学派的代表。欧式几何以一系列的公理为基础,基于一套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系,最终得到结论的证明,现在仍然是每个学生需要反复训练的思维体操。

随着时间的演进,认知哲学与逻辑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在17世纪时,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哲学家进一步提出通过数学的方式对逻辑推演进行标准化,这也是对人脑推理与思考的再次抽象,为后续以后基于数字电路的人工智能打下了基础。之后,数理逻辑进一步发展,而到了20世纪中期,数理逻辑又一次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哥德尔不完备理论、图灵机模型等的相继提出,科学家们既认识到了数理逻辑的局限性,也看到了将推理机械化的无限可能性,一种新的计算方式呼之欲出。

在图灵机的思想指导下,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很快被设计出来,为人工智能的真正实现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其实回望人工智能历史上的历次重大飞跃,硬件技术的发展无不扮演者重要的作用。很多看似有效的算法都苦于没有足够强大的计算平台支持无疾而终,而计算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促进科学家们们摆脱束缚,在算法的研究道路上天马行空。深度学习这些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大规模集群和图形处理器等技术的成熟,使得用复杂模型快速处理大规模数据成为可能。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斯坦福大学科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 标志着一个学科的正式诞生,也标志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快车道。如果说逻辑符号操作是对人类思维的本质的抽象,那么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人类的符号推理计算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在艾伦·纽威尔(Alan 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等大师的推动下,以逻辑推演为核心符号主义(symbolicism)流派很快占据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地位。符号主义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功,比如在80年代风靡一时的专家系统,通过知识库和基于知识库的推理系统模拟专家进行决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本世纪初热炒的语义网络以及当下最流行的知识图谱,也可以看做这一流派的延续与发展。

符号主义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的表示直观,推理的过程清晰,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除去在计算能力方面的困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于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比如人脸识别,却无能为力。当看到一张人脸的照片,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识别出这个人是谁,可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做什么复杂的推理,它在我们的大脑中瞬间完成,以至于我们对这个过程的细节却一无所知。看起来想通过挖掘一系列严密的推理规则解决这类问题是相对困难的,这也促使很多人去探索与人脑工作更加贴合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在符号主义出现的同时,人工智能的另一重要学派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也开始蓬勃发展,本文的『主角』神经网络终于可以登场了。

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提到,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工神经网络是受生物神经网络启发而设计出来的。在1890年,实验心理学先驱William James在他的巨著《心理学原理》中第一次详细论述人脑结构及功能。其中提到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激活后可以把刺激传播到另一个神经细胞,并且神经细胞激活是细胞所有输入叠加的结果。这一后来得到验证的假说也成为了人工神经网络设计的生物学基础。基于这一假说,一系列模拟人脑神经计算的模型被相继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有Hebbian Learning Rule, Oja’s Rule和MCP Neural Model等,他们与现在通用的神经网络模型已经非常相似,例如在Hebbian Learning模型中,已经可以支持神经元之间权重的自动学习。而在1958年,Rosenblatt将这些模型付诸于实施,利用电子设备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感知机(Perceptron)。Rosenblatt现场演示了其学习识别简单图像的过程,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轰动,并带来了神经网络的第一次大繁荣。此后的几十年里,神经网络又经历了数次起起伏伏,既有春风得意一统天下的岁月,也有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的日子,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本文更想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神经网络产生的动机仅仅是对生物学中对神经机制的模仿吗?在神经网络产生的背后,还蕴含着一代代科学家怎么样的思想与情怀呢?事实上,在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一类方法在人工智能中又被称为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关于联结主义的历史,一般的文献介绍按照惯例会追溯到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对关联性的定义与研究,例如我们的老朋友亚里士多德等等。然而当时哲学家研究的关联其实并不特指神经元之间的这种关联,比如前文提到的符号推理本身也是一种形式关联,在希腊哲学中并没有对这两者进行专门的区分。所以硬要把这些说成是连接主义的思想起源略微有一些牵强。

前文提到,在数理逻辑发展过程中,17世纪的欧陆理性主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为代表的哲学家,主张在理性中存在着天赋观念,以此为原则并严格按照逻辑必然性进行推理就可以得到普遍必然的知识。与此同时,以洛克、休谟等哲学家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则强调人类的知识来自于对感知和经验归纳。这一定程度上是对绝对的真理的一种否定,人类的认识是存在主观的,随经验而变化的部分的。如果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与其去寻找一套普世且完备的推理系统,不如去构造一套虽不完美但能够随着经验积累不断完善的学习系统。而休谟甚至提出了放弃揭示自然界的因果联系和必然规律,而是依据“习惯性联想”去描绘一连串的感觉印象。这其实和神经网络设计的初衷是非常类似的:重视经验的获得与归纳(通过样本进行学习),但对模型本身的严谨性与可解释行则没有那么关注,正如有时候我们愿意把神经网络模型看做是一个『黑箱』。

然而单单一个『黑箱』是不能成为经验的学习与整理的系统的,我们还需要去寻找构建『黑箱』的一种方法论。现代哲学发展到20世纪初期时,在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等哲学家的倡导下,产生了逻辑经验主义学派。依托当时逻辑学的迅猛发展,这一主义既强调经验的作用,也重视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得到结论,而非简单的归纳。在数理逻辑领域颇有建树的罗素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学生诺伯特·维纳,他创立的控制论与系统论、信息论一道,为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神经网络模型的创立也深受这『三论』的影响。前文提到MCP神经元模型的两位创始人分别是罗素和维纳的学生。作为一个系统,神经网络接受外部的输入,得到输出,并根据环境进行反馈,对系统进行更新,直到达到稳定状态。这个过程,同样也是神经网络对环境信息传递的接受和重新编码的过程。如果如果把神经网络当做一个『黑盒』,那么我们首先关心该是这个黑盒的输入与输出,以及如何根据环境给黑盒一个合理的反馈,使之能够进行调整。而黑盒内部的结构,则更多的成为了形式的问题。我们借鉴生物神经网络构造这个黑盒,恰好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但这未必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或者说与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结构存在必然的联系。比如在统计学习领域中最著名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最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神经网络而提出的。可当其羽翼丰满之后,则和神经网络逐渐脱离关系,开启了机器学习的另一个门派。不同的模型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是重视经验(样本),强调反馈的思想却一直保留下来。

前面说了这些,到底神经网络从何而来呢?总结下来就是三个方面吧:1.对理性逻辑的追求,对样本实证的重视,为神经网络的诞生提供了思想的基础。2.生物学与神经科学的发展为神经网络形式的出现提供了启发。3.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与计算能力的提升使神经网络从理想变成了现实。而这三方面的发展也催生着神经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度学习的成熟:更大规模的数据,更完善的优化算法使网络能够学习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对人脑的认识的提升启发设计出层次更深,结构更高效的网络结构;硬件存储与计算能力提升使海量数据的高效训练成为可能。而未来神经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惊喜,也很大可能源自于这三个方面,让我们不妨多一些期待吧。

感谢您阅读本篇对rosenblatt的详细介绍,如果你对还不够了解,想进一步学习关于rosenblatt的知识,可以在本站首页搜索你想知道的!

rosenblatt的简单介绍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肖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