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带回家一张纸,被父亲当做废纸扔在窗台8年,后来又以10元的价格卖出去。谁知竟被告知这张纸是国宝,价值上亿,老父亲的肠子都悔青了!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其实是在上世纪60年代真实发生过的。而且这事还和溥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蓄意发动战争,最终致使东北沦陷。
武力占领只是第一步,日本人的真正算盘是在中国东北建立起一个统治政权,实现对中国东北的真正统治。于是,“满洲国”成立了。
至于谁来当这个伪政权的统治者,日本人早已物色好了人选。
这个“元首”不是别人,正是还做着复辟美梦的末代皇帝溥仪。
1932年,在日本人的护送下,溥仪来到了长春,也就是当时伪满洲国的首都新京,当起了“傀儡”皇帝,年号康德。
与溥仪一起入住伪满皇宫的,还有大量他当年从皇宫带来的文物珍品。
也许是因内心的皇帝梦在蠢蠢欲动,也许因深受日本人挟持而缺乏安全感。在伪满洲政府执政后,溥仪大肆招兵买马,组建军队,广纳禁军。
正是在这时候,一位叫何成山的小伙子来到了伪满皇宫,成为了禁军侍卫中的一员。
那么溥仪,或者说何成山又和开头提到的张破纸有什么关系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件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
话说,何成山来到伪满皇宫当差,但日子过得却并不舒坦。钱少事多离家远,妥妥地一枚辛苦的打工人。
有时,何成山会被安排在溥仪的书房当差巡逻。这个屋子可谓是个藏宝阁,溥仪的那些珍宝都在里面收藏。
何成山也没有什么文化,不知道这些宝贝都是何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里面随便拎出来一件都价值不菲。
琳琅满目的珍宝让何成山心痒痒,可皇帝的宝贝怎么着也不会到自己的手里,他也只有干眼馋的份。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后这些宝贝中竟真能有一件属于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以胜利告终。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伪满政权土崩瓦解。作为日本军队在东北扶持的傀儡,康德皇帝溥仪去向何方,成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早在日本投降的四天前,伪满皇宫就已经变数丛生。
8月11号这天晚上,宫内一阵骚动,宫女侍卫来来往往,神色慌张地从藏宝阁往出搬东西。
何成山心里一阵纳闷,难道皇帝要把这些宝贝转移地点?可为何大家都行色匆匆呢?为了打消心里的顾虑,何成山拦住了一个侍卫一问究竟。
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日本战败的消息传到了皇宫,溥仪自觉失去了靠山,已经连夜逃离长春(后来在日本军队的安排下,溥仪逃往通化)。
然而由于时间仓促,大部分的珍贵宝物都未来得及带走,所以便出现了众人哄抢宝物的局面。
皇帝连夜逃跑的信息竟让何成山一时难以消化,震惊在原地。直到这位侍卫的话响起,何成生才回过神来。
“皇帝都跑了,咱还留在这皇宫干啥呀,赶紧走吧!你也快去看看还有没有啥东西了,皇帝的东西可都是好东西。”
何成山想想也对,这工作肯定是没了,拿点东西回家,还能给家里补贴补贴家用,便也快速地向藏宝阁跑去了。
可是当何成山走进房子一看,顿时傻了眼。
好家伙,这屋里已经差不多空了,哪里还有宝贝。平时就对这些宝贝垂涎欲滴,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拿几件,还来晚了。
真是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何成山心里一阵沮丧。
正在这时,桌子上的两张破纸映入了何成山的眼帘。纸张都已经泛黄破旧,一张上面满满的字迹,另一张则既有字又有画,而两张纸上都盖上了红戳。
何成山没有文化,也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但是皇帝书房里的东西,总得有点价值,便准备将这两张纸带走。
但只拿到了两张破纸,何成山怎么想都觉得亏。这时,拐角处的一个茶又吸引了他的注意。
尽管不知道茶壶的价值,但是何成山想着就算不值钱,也可以自家用,让老父亲也用一用宫里的东西。
这样一想,刚才的不快一扫而尽,何成山小跑着准备离宫。
可这一转身,竟与人撞个满怀。定睛一看,还是个熟人,正是自己的同事王大哥。两人颇有交情,不仅是同事,还是老乡。这王大哥也听说了皇帝逃跑的事,准备来拿些宝贝。
可王大哥来的太晚了,哪里还有宝贝,何成山也才找到两张破纸一个茶壶。
看着自己的老乡心情沮丧,何成山有些过意不去。要说这何成山也是个仗义的人,明明自己也没拿到啥,却还想着分点给王大哥。
于是,何成山就把这小茶壶给了王大哥。这还没完,他还要把手里的两张纸中的一张分给王大哥。可把哪个给王大哥呢?
看着这一大一小的两张纸,何成山犹豫了起来,又一想,王大哥已经有了茶壶,就把这张小一点的纸给他吧,而自己留下的则是那张又有字又有画的纸。
但此时,皇宫自然是不能再回了,何成山连夜逃回到老家庄河青堆子镇,而这张从皇宫带出来的破纸自然也被他带回了家。
儿子突然回家,这让父亲何有林有些诧异,连忙上前询问为啥不当差了。
何成山给父亲讲起了伪满皇宫的变故,并从怀中把从皇宫带出来的字画掏出来,郑重其事地交给父亲。
可贫苦人家出身,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又哪里知道这张字画的价值呢?
他只把这字画当做一个没有的废纸,随手放在窗台。
而这一放,就是八年。
尽管没了皇宫里的差事,但日子总还要过下去。
几年后,何成山听人说出国打工很有赚头,便蠢蠢欲动,也想出国去看一看。
老父亲哪里拦得住,可没成想这一出国,儿子便再也没有回来。
直到1952年,何成山客死他国的消息才传回国内,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而当初儿子带回来的那张废纸也早就被何有林遗忘,仿佛是一个插曲,曲终人散。
失去了儿子孤苦地生活,何有林的日子也不好过,家里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这时,何有林突然想起来儿子曾经从皇宫里带回来一张纸。
上面既有画又有字的,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宫里带回来的总能值点钱吧,于是便打起了卖这幅画的主意。
可这画到底值多少钱,总得找个明白人给看看,这样卖的时候也能心中有数。何有林想到了自己的亲戚吕某。
吕某精通书画,颇有文化,家里又做着买卖,是亲戚中少有的见过世面的人。何有林想着,找他准没错。
可没成想,这让何有林十分信得过的亲戚到坑了他一把。
吕某一看到这幅画,眼睛瞬间便有了光,被画作中的景色深深地吸引。
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流淌与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相交。而再看近处,一位读书人手捧墨卷坐在茅屋前阅读,好一幅闲适静谧的景象。
可更让吕某震惊的是字画上的署名,只见上面署名处赫然写着“沈周”二字。
吕某向来喜欢收藏字画,对历代文豪颇有了解,他一下子就反映出来这“沈周”可是号称“明四家”之一的江南才子!
而画上面清代皇帝的官印,更让吕某确信这幅画就是真迹。
看着眼前这幅传世画作,吕某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的穷亲戚家中竟然有如此佳作,而喜的是这样一副传世名画竟然离自己如此之近。
吕某当即决定买下此画,然而没有想到何有林竟然不打算卖了。
看到亲戚的反映,何有林就已经猜到了这幅画大概价值不菲,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先放在手中为好。
况且,儿子走了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这画也权当是儿子留给自己的念想。
眼见着何有林不打算卖画了,吕某可着急起来,这到手的鸭子竟然飞了,一个歪脑筋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
“你看这画我还真是喜欢,你这不卖了,我也不能强求。这么着,你把这画借我几天,我回去仔细研究研究”,吕某笑呵呵地向何有林请求。
大家都是亲戚一场,这画借出去几天也不能有啥损失,何有林没多想,便答应了吕某的请求。
可谁承想,画作在还回来的时候,竟出现了纰漏。
原来,这幅作品中,除了画以外,还有一首由沈周亲笔题写的五言诗。
吕某想着既然得不到整幅画,那拿到沈周的亲笔题诗也不错。于是,吕某便来了一招瞒天过海之计。
吕某利用自己的装裱技艺,将题诗和印章从画上分离出来,又把画装裱完整,归还给何有林。
何有林也没有仔细看,便把画给收了起来,哪里知道上面的字和印章都不见了。
就这样一年又过去了,何有林家里的日子过的越发紧张了,他不得不下定决心变卖此画。便去镇里的当铺典当此画。
可何有林拿去的这幅画竟然当铺老板犯了难。
当铺老板看着这幅画像是出自沈周,但又缺少印章无法证明,最终也只给出了10块钱的价格。
实在走头无路的何有林也无计可施,便以10元的价格典当了此画。
而另一边,被吕某偷去的题诗也被他典当,仅这一首题诗就卖了三百元。
题诗印章和画作分离,这是对文物的极大破坏。而这时,多亏了一位叫陈钟远的人出现。
这陈钟远所从事的工作便与文物搜集有关,他经常在各个城市穿梭,寻找珍贵藏品。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陈钟远在青堆子镇发现了被典当的沈周的题诗。这让他欣喜之余又有些诧异。
怎么会只有诗作呢?一般诗画可都是密不可分的,陈钟在心里泛起了嘀咕。他猜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强行把题诗从画卷上分离出来了。
既然诗作在青堆子镇发现,那么画卷也一定在这附近。陈钟远下定决心哪怕是挨个典当铺查,也一定要把这幅画找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奔波与跋涉,陈钟远终于找到了这幅画卷。
而当初那个还在质疑画卷真伪的老板,后来也为自己的有眼不识泰山而遗憾。
陈钟远找到这被一分为二的字画后,并没有私吞占为己有,而是交给了旅顺博物馆进行收藏。
令人可喜的是,被强行拆离的诗画由专家进行修补,将文物合二为一,还原了其本来的面貌。
流落民间多年,国宝级文物沈周的《青园图》终于得以被合理的收藏及保存。
就在此时,又有了另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
当初何成山偷了两幅画,另一幅送给了那个姓王的兄弟,而王某人手里的那幅画,后来竟也被找到了。
话说王大哥拿到了这张纸后,也由于缺钱,想要把他转手卖掉。
比较幸运的是,王大哥没有碰上坑人的亲戚和不具慧眼的当铺掌柜。他遇到了当地热衷于字画收藏的大夫,名叫唐秀山。
唐秀山一眼就确定了这个作品来头不小,这可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阳羡帖》。
唐秀山对这《阳羡帖》喜欢的不得了,最终用200块钱外加两幅其他藏品作为筹码跟王大哥换取了这幅画。
唐秀山对这幅作品可谓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收藏,为了更好地保存还专门请人进行处理,防止作品纸张受损。
然而,现在这幅画和《青园图》一样,收藏在旅顺博物馆。
既然唐秀山如此喜欢这幅作品,那他又是为何收藏到旅顺博物馆中的呢?这事还和陈钟远有关。
前有诸葛亮三股茅庐,后有陈钟远三访唐秀山。
起初,唐秀山确实不舍得《阳羡帖》。然而,《阳羡帖》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宝级作品,只有放在博物馆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并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经过三次走访,陈钟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说服了唐秀山。最终,旅顺博物馆从唐秀山手中收购了《阳羡帖》这幅作品。
《青园图》和《阳羡帖》两幅作品同时从伪满皇宫流出,兜兜转转又一同收录在旅顺博物馆。
《青园图》目前已是国家一级文物,估值两亿。而《阳羡帖》因为是苏轼所作,其价值相较于《青园图》只高不低。
文物的回归,既是文化的传承,又是文明的延续,更是那段屈辱历史的铭记。只有让文物回归博物馆,才能真正面向大众,千古流传。